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龙应台《目送》:亲人远去 历史苍茫

龙应台是作家,是学者,是官员,但也是女儿,是母亲,是姐妹,并未忽略女性特有的生命感悟,而且在其笔下更耐玩味。《目送》这本“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便是如此。

本书分为三辑,各辑之间有所区隔但亦不无交叉,以叙写父(母)女情为主,兼及对生死大问的体悟,也不乏对动荡世界的关切。对年迈的父母,龙应台像对孩子一样照顾和呵护,读来让人动容。她让两个孩子设法逗外公说话,寻找老人感兴趣的话题;她去医院探视父亲,推着他出来透气,为他清理失禁的屎尿;她在父亲将殁之前向喇嘛求助,以去除老人内心之中的恐惧;她与母亲和兄弟一道返乡,按照湘楚风俗安顿父亲的灵魂;她给曾经爱美的母亲染完指甲又染趾甲;她陪着失眠的母亲深夜去街头吃东西;她因为要离开而提前二十四小时开始耐心安慰失忆的母亲……只是些庸常的碎屑,却闪耀着爱的光辉。

因为父母,她与哥哥弟弟经常聚首,但“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因此不禁疑惑:“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不会的。兄弟就像一株南美洲雨树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夜开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人到中年的龙应台,对父母和兄弟,乃有这样的深情。

置于卷首的《目送》,据说是在港台和海外流传最广的一篇。此文叙写作为母亲的龙应台送儿子去上学,“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直到“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那时的儿子一边往前走,一边不断地回头;待到华安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已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次第如何教人不落寞?记得自己当年由父亲送去任教的大学报到,直到他的小货车不见了,她还站在那里,怅然若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离乱来台的父亲最终魂归故土,远在异国的儿子必会独面人生,作为女儿和母亲,似乎只能把这“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

与之相比,“在大陆的集体心灵旅程里,一路走来,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因此在内地点击率和流传率最高的是《(不)相信》这篇。“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这当中包括“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以及“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不过,“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此外,也有“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比如“性格决定命运”、“色即是空”、“船到桥头自然直”。大陆的人们确乎在犬儒与理想之间徘徊,现实让人失望,但希望亦非绝无。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来自于行动,为了行动必须相信。

在《(不)相信》的文末,龙应台引述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说她明白了“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这其实是对生命体验的直观与体悟,难以实证于人,只能自了于心。龙应台在行文中经常提到诗词,却不是为了装饰,而是因为彼时彼地让她跨越时空与古人心有灵犀了。“文章憎命达”,“词穷而后工”,没有相当的阅历固然写不出动人心魄的诗词,甚至也难以明了诗词中蕴涵的意味。

龙应台寄住在香港一个岛上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比一声紧迫,一声比一声凄厉”的鸟啼:苦啊,苦啊……“它使我紧张、心悸,使我怔忡不安,使我万念俱灰,使我想出家坐禅”。朋友告知这是杜鹃的声音,于是她从白居易、杜牧、木公、秦观、朱熹等人的诗词中找到了知音:“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肠断声声血,即行何日回”……如果不是身临其境,这纸上的声音怎会穿透千百年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龙应台的父亲经常念古文和诗词,特别是《陈情表》,每每念着念着便泣不成声。这是因为自他十六岁离家从军便再也没有见到老母亲,想到李密为奉养祖母而拒绝征召,如何不伤感不愧疚?“臣密言”也正是他想说的话。“事非经过不知难”,人生的诸般次第也只有经过了才有质感。

叙写亲情之外,还有一些悲悯天下忧思历史的文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当年一个八岁孩子经历过的历史:“日本人走了,苏联人来了,苏联兵家家户户找女人。我妈和邻居的女人一听到风吹草动就从后门逃窜,抱着我们躲到高粱田里去,一整夜都躲在里面,很冷。”这样的图景当然进入不了历史,历史中记载的只有胜负的盘点。不过慑人心魄的杀戮在我们的历史上从来不缺。

书名“目送”,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而读者痴对此书,也是目送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的文字翻过,直至最后的一纸空白……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