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读《道德经》读出的困惑

老子不谈器,准确地说,是反对器。在《道德经•第80章》里,老子描绘出了自己的最高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安分守己、相安无事、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推崇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所走的第一步就是要抛弃所有的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船也不要乘,有车也不要坐,有兵器也不要用,最终恢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如果所有的人都接受了老子的理论,各自安分守己,大家和平相处,桃花源式的“小国寡民”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问题严重的是,“我不往并不等于他不来”。老子并没有打算打秦国,但秦国的长矛已经到了。老子的故乡楚国被暴秦所灭,这是当时的事。慈禧太后并没有到八国去,但并不影响八国联军进北京。蒋介石没有到东京杀一个人,并不影响日本兵在南京大屠杀。这些都是以后的事。当时的事与以后的事共同证明,没有器就没有安全太平可言——“小国寡民”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独立存在。

老子的“道”理讲得非常好——《道德经》里的造物主不是万能的上帝,而是具有“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三分为万”裂变功能的自然之道。《道德经》里的人生终极坐标不是神,而是自然。但是,如此精妙的“道”理只能讲与文明之人,如果遇见暴秦之勇士,如果遇见八国联军与日本鬼子,“道”理就完全失去了作用——没有先进武器,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接受不平等条约,只有接受挨打、接受屠杀、接受糟蹋。

没有器,既不能救当时,也不能救后来,所以,道与器不能分离。《周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又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弓矢者,器也。”有了先进之器,才能避免挨打。有了先进之器,才有威武之天下。正确的态度是不是既谈道又谈器?老子之前的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既研究道又制造器。大禹治水之时,传说仅运载工具就有四种,陆行有车,渡水有船,沼泽有橇,登山有木累。杜甫写《禹庙》,诗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四载”指的就是四种交通器具。《系辞传》与《禹庙》晚于老子,但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却早于老子;与祖先相比,是不是应该把老子丢掉的“器”字找回来?

这里还需要说明三个问题:其一,老子反对器,但老子深知制器之理。《道德经•第11章》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者,道也。有与无巧妙地组合,会产生出可用之车,可用之器,可用之室。总之,明白“道”理,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实用之器。器从道中来,这一重要道理被众多的《道德经》研究者所忽略。其二,老子讲无为,但“为”出了一部千古流传的《道德经》;后世人讲无为,果真什么也没有“为”出来,这种无为和老子的无为似乎不大一样。其三,笔者虽然批评老子不该把“器”字丢掉,但笔者对老子是真诚尊敬的。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