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阎崇年:读史读出了敬畏感

阎崇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讲座,创下了央视十频道收视率的最高纪录。去年 10月,中华书局依据阎先生的讲座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一年内加印了 15次,发行量突破 30万册,不仅创造了学术类历史图书进入各大城市图书销售排行榜的现象,而且引发了“正说”历史系列的出版热潮。阎先生即将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袁崇焕传”,开讲之前,阎先生的新作《袁崇焕传》面市,笔者借阎先生到兰州等地为读者签售《袁崇焕传》的机会,专访了阎先生。 

面对面的时候,阎崇年先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仅博学儒雅,思维敏捷,妙语连珠,而且非常谦逊。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他,让您绝对想不到,他已是 71岁的高龄! 

我们的交流,是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开始的。 

阎先生说,《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书比较偶然。当初央视《百家讲坛》开设了“清十二帝疑案”栏目,本来只请他讲第一讲“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谁知第一讲播出后观众反响非常大。于是,在央视的强烈要求下,一年中陆续讲述了清朝十二帝。 

阎先生认为,《正说清朝十二帝》这本书有多元性:它是一本历史书,因为内容是“正说”历史;它也有学术含量,这个学术含量在于此书加入了“新说”,突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见解、学术分析、学术论断;它还是一本历史科普书,可以对青少年进行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普及性。这本书承担了一种普及的功能,具有科普性。 

《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对他的评价是:“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讲的,阎崇年老师是第一人。”而在图书评论家眼里,《正说清朝十二帝》与过去教科书和史学著作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侧重于故事性,并不是纯粹地介绍历史事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性,使得这本书引人入胜。 

袁崇焕始终震动着我的灵魂!我要将这样的震动传递给我的读者。 

继《正说清朝十二帝》后,阎崇年先生最近出版了新书《袁崇焕传》,阎先生也即将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袁崇焕传”。在这本书和讲座里,阎先生将为读者和观众讲述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的悲剧人生。 

说到袁崇焕,阎先生显得有点激动。 

他说:袁崇焕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我写《袁崇焕传》的原因;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袁崇焕,学习袁崇焕。有不少人提出袁崇焕的精神实质是“忠孝”,我不赞成。我认为他的精神实质是四个字:“爱国”和“爱民”。孝和忠他都有,但不仅仅如此,他爱的不仅仅是皇帝,他更爱国家和人民,他维护的是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袁崇焕做文官不爱财,做武官不惜死。他死后被抄家,家无余资,甚至连他的父亲发丧都没有钱,需要友人救济,这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勇敢的精神,清廉的精神。我自己从中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我写袁崇焕。 

阎先生这本书的写作与《正说清朝十二帝》有相同之处,比如留一些悬念,抓住读者感兴趣的热点来讲述;但叙述更为详尽、细致,用了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描写这位著名将领。他说:袁崇焕始终震动着我的灵魂!我要将这样的震动传递给我的读者,让大家也能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戏说”与“正说”是油和水的关系,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文化人要正确地传承历史,要敬畏历史。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戏说”清朝的戏,几乎充斥了各地电视台的不同频道,不仅如此,像《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孝庄秘史》这样的“清宫戏”居然非常火暴,非常吸引观众,以至于很多青少年认为清朝的历史就是剧中的样子,甚至非常憧憬清朝,崇拜康熙、乾隆、雍正等皇帝。 

对此,阎先生认为不应该完全否定“戏说”。他说,“戏说”是一种社会的需求,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戏说”成风是从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开始的,在这之前,中国的戏剧舞台、影视舞台、文艺节目等等,只有八个样板戏,老百姓需要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需要新的内容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戏说”的出现改善了原来万马齐喑的状况,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是,“戏说”了一段时间之后,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又提升了,这么多“戏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群众要求回答“写实”的问题。 

阎先生说,在各种“戏说”里展现的历史,都是不真实的。他举例说:比如康熙微服私访,就是不可能的。首先,“微服私访”是今天现代人的意识,康熙没有这样的意识。康熙是帝王,有皇帝的身份和尊严,不可能在民间的鸡毛小店居住喝酒。其次,康熙也没有微服私访的必要。微服私访是为了了解民间的真情,可是康熙了解民情的渠道有很多,比如说“秘折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康熙没有微服私访的可能,他从皇宫出去必须有庞大的队伍来保护他的安全,所以康熙微服私访是不可能的。不仅康熙没有微服私访,雍正和乾隆也没有。对广大观众来说,这样的“戏说”会造成一种误解,所以我们要正说历史,要让广大的受众了解历史真相。实际上,“正说”和“戏说”就像油和水的关系,应该分离开来,是不可混淆的。 

阎先生认为,“戏说”的现象不是靠一两个人,一两次讲解,出一两本书就能纠正的。中国的文化人,特别是占有话语权的文化人,都有正确传承历史的责任,对历史要抱有敬畏的态度。为什么要对历史“敬”呢?因为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五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任何一项财富都是我们的珍宝,我们必须来敬重它,不能任意践踏它! 

除此之外还要“畏”,因为我们历史上的教训应该好好吸取。比如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还有西方殖民主义对我们的侵略等等,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要“畏”。要认真地吸取这些教训,激发我们的国人,更好地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民族强大和繁盛。在二十世纪,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否定太多,批判太多,也破坏太多,现在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吸取这个教训,就像小孩摔了一跤,摔了没有关系,要总结为什么会摔跤,下次走路的时候就会小心。所以,我们对历史一定要采取“敬”和“畏”的态度,既不盲目地否定,也不要盲目地赞扬。 

历史学的功能是多元的;传承历史是历史学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有人认为研究历史的学者,就应该埋头在故纸堆以及书房里做学问,不能像阎先生现在这样当“学术明星”。阎先生自己怎么看待这些议论呢? 

阎先生并不认为自己是“学术明星”。他说:我一直埋头在书房里做学问,也埋头在故纸堆和新纸堆里做学问。但我觉得,对历史学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片面理解。因为历史学的功能是多元的,第一是学术功能,就是写学术论文和专著,主要同本行的学者交流;第二个功能就是资治功能,写出来的书要给广大的受众读。因为读者读完之后,会了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资治,这个也是很需要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主要是资治,不能说它没有学术价值;第三是文化功能,历史学者要传承文化,传承历史,要让非历史专业的广大读者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文化涵养;第四就是教化功能,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历史、爱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历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阎先生说:我做的是学术普及工作,历史的传承功能就是向所有的受众,向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去传承历史。以前我主要做学术研究,最近一年我就在这样的传承工作,这是历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要把眼界放开。所有的史学工作者都应该去占领这个阵地,都应该做历史科学正确的传承和普及工作,这是历史学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和义务。 

《四书五经》我经常翻阅;《史记》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阎先生每天凌晨 4点起床开始工作,晚上 11点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他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研究上,即使是当年蹲牛棚的时候,他都在偷偷看书。他看得最多的是业务书,如《清史稿》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清史研究论文。 

此外,他还经常阅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及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是阎崇年先生的必读书。他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先秦两汉,先秦文化集中在“十三经”,“四书”“五经”是九经,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根源,要经常地看,反复地看。因为天天从事文字工作,对每一个字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所以《说文解字》这本书一直在案头放着。 

另一本对阎崇年先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书是《史记》。阎先生说,司马迁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要研究天人之际的关系。我后来提出天和、地和、人和,也是受了这个思想的启发。讲天人的关系,要“通古今之变”,因为历史不是孤立的。 

阎崇年先生很忙,也很充实。除了继续历史研究、电视讲座之外,阎崇年先生很快将投入到我国新修《大秦史》其中一卷的写作,任务很重。而他手头上另外几本新书的出版工作也正在进行当中,比如《努尔哈赤传》、《康熙顺天府志》等。让我们期待这些新书的早日问世。 (夏雨菡) 

阎崇年, 1934年生于山东蓬莱,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主攻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主要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和《燕步集》共 4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中国都市生活史》等 14部。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