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价值问题应放回大学教育的中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近日出版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的新著《走进生命的学问》。在这本书中,周保松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数十万字的讨论让教师与学生均获得了超出流俗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书中还记录了他和恩师陈特,学长梁文道的几次精彩对谈,从人生意义到死亡,从学生运动到大学价值,语言洗练朴素,言浅意深。在书的最后一章,周保松回忆了在广州西部村庄里的童年生活,以及早年移民香港的辛酸苦涩。

早报记者在《走进生命的学问》出版后专访了周保松,当谈及教育的意义时,周保松说:“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育人,而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有更强的自觉去推动社会改革。”

“大学教育不应商品化”

东方早报:你曾提到无论是东方大学的儒家君子教育还是西方大学所提倡的肩负社会责任和道德感,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式微,原因何在?

周保松:这问题很重要,却不易答。如果放大点来看,问题关乎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政教分离的自由主义传统,工具理性的兴起,以及应然和实然的二分等。

如果谈得具体点,我们会见到,今天的社会对于大学的理解,已有相当根本的转变。大学的目的,不仅不再重视培养有教养的读书人,甚至也不再是专注于学术研究,而是更多地被理解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在这个大趋势下,大学越来越(偏向)市场导向和职业导向。开设什么课程,要看市场;同学选读什么学科,要看市场;致力什么研究,也要看市场。也就是说,教育成了不折不扣的商品。无论是商品的提供者,还是商品的消费者,都将教育本身当作实现经济利益的工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任何形式的价值教育和德性教育,一定会被边缘化。原因很简单。这些教育看来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既无助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也无助于增加个人在商业社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德性教育和大学教育商品化本身就格格不入。鼓励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有正义感,有独立思考和社会关怀的人,和鼓吹学生唯利是图与拼命竞争之间,是有内在矛盾的。

东方早报:你不认同现在的大学教育?

周保松:我有许多的担忧和质疑。原因有二。第一,我始终相信,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育人。这里的“人”,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这些个体,有自己独立的生命,而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同时也不可能只是纯粹的经济动物。培育人的最高目标,是令学生活得丰盛。要活得丰盛,人就不可能不具备一些德性。例如我想我们会同意,一个美好的人生,不可能没有爱,包括朋友的爱和男女的爱。但爱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德性。试想,如果一个人永远只将别人当工具来看待,他就难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关怀,什么是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只会教我们竞争和增值,却甚少教我们去爱人。

第二,我相信,一个社会的健全发展,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怎样才叫健全的社会发展?我想我们会同意,健全的社会必须要公平公正,人们可以彼此尊重和活得有尊严,个人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等。要做到这些,大学就不可能只将学生训练成经济人,而不将他们培养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关怀的公民。

“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在大学中被边缘化了”

东方早报: 你提倡在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还获得中文大学通识模范奖。通识教育在中大的现状如何?

周保松: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和书院教育,因为有较悠久的传统,同时有不错的制度和师资,在华人大学中可能已算办得不错。但在我看来,依然有许多不足。

我经常和学生聊天,学生常告诉我,大学很自由,但却很少有机会在课堂内课堂外,和老师同学认真讨论人生意义、道德对错和社会正义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价值问题的思考,在大学中被边缘化了。

我主张的,是将“价值问题”放回大学教育的中心,并鼓励学生有机会去自由探索人该如何活和人该如何好好活在一起的根本问题。

东方早报: 你在书里谈的大部分都是高等教育。你是否觉得,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变革,主要是寄希望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周保松:我不敢说中国的社会变革,一定要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推动。原则上,每个公民都是社会一分子,都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令社会变得更好更公正。

但我也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有更强的自觉,去推动社会改革,毕竟读书人在社会已拥有不少优势,包括掌握专门知识,拥有更多话语权,和享有更多机会等。如果拥有这些优势的人,都不主动承担更大的责任,那我觉得说不过去。

“双非产子问题需要香港政府多做些工作”

东方早报: 你是怎么看哈佛价值和华尔街价值,常人理解的成功和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这两对矛盾的?

周保松:只要认真对待生命的人,都会恒常地面对这些价值冲突吧,尤其在做一些关乎人生未来路向的重要抉择时。哈佛大学每年有一半毕业生,选择去华尔街工作。这在世人眼中,是最赚钱最受人艳羡的工作。但许多学生却感到困惑不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知道,最赚钱的生活,不一定就是最有意义最幸福的生活,后者需要更多价值来支撑和肯定。

面对这些矛盾,没有一成不变的方程式。我们必须自己去面对,去判断,去抉择,然后承担起责任。但有几点值得留意。

第一,不要怕和不要逃避这些矛盾。有矛盾,往往说明你对生活还有感觉还有坚持。到有一天你再感受不到人生充满张力,那不一定是超脱了,而可能是麻木了。

第二,要对自己有相当了解。例如不要过于着意一时一刻的得失,而要将自己的人生放在一个更长远更整体的角度去问: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的人生要怎么活,才真正有价值?这些都需要认真的反思。

第三,不要过度高估自己。人太易受别人和环境影响,也往往较自己想象的脆弱。不要轻易将自己放在一个经常要做妥协又有太多诱惑的位置。

东方早报:你少年时移民香港,曾经经历很多困顿。香港现在的移民问题和你当时的情况相比是否有改善?

周保松:香港一直是个移民城市。但现在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现在的移民,和以前不一样,例如许多内地学生完成学业后,会留在香港工作,也有不少从英美回流的海归派,近几年更多了一批双非孕妇所生的小朋友。

这些移民人口,我想会慢慢为香港带来转变,这些转变会带来一些社会矛盾,但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更多活力,令香港更多元。整体来说,对于移民问题和内地与香港日益频繁的交流,我是审慎乐观的。

香港一直是个相当开放的城市,很少出现种族和宗教差异导致的排外仇外事件,大部分新移民也都能够慢慢融入香港生活。只要香港政府做多些工作,给予新移民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同时提供足够支援去接待大量自由行旅客,并在法律上和行政上认真解决双非产子的问题,我想大半年来发生的争议事件,会慢慢缓和下来的。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