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王道剑》以武侠演绎历史悬疑

一段历史悬案引出的武侠传奇,“靖难之变”背后的江湖史事

《王道剑》新书分享会现场

台湾武侠作家刘兆玄

“上官鼎”终于重出江湖了。

封笔多年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年过七旬的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再度以“上官鼎”为笔名,创作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刘大侠”上次发表武侠小说已是四十六年前的陈年往事了,如今重新执笔、再续文缘,两岸书迷期待已久。

《王道剑》是章回体历史武侠作品,以明朝“靖难之变”为主轴,并加入近年历史学者最新考古发现,揭秘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书中将儒教与王道精神相融合,另辟武侠蹊径,写下一段隐晦中彰显人性情操的历史悬案,描绘出一个与真实历史环环相扣的武侠世界。该书的繁体字本已于今年5月在台湾面世,甫一上市便在登台湾各大书店上榜(诚品书店中文类图书第一名,博客来武侠小说类第一名,金石堂文学第四名)。简体字本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行政院院长”政坛归隐,武侠名家重出江湖

上官鼎曾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红极一时的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曾盛誉:“台湾在全盛时代,前前后后有五百位作家在写武侠小说,作品大概有四千部之多。而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家,第一是古龙,第二就是上官鼎。”

然而,连很多老读者都不知道,当年的上官鼎,其实是兄弟三人合用的笔名。刘兆玄共有六兄弟,虽然六人都是理学博士,但刘家自小非常注重孩子国学素养,既要练习毛笔,又要背诵经典。中学时代为挣零用钱,自幼嗜读武侠小说的刘兆藜、刘兆玄、刘兆凯三兄弟以上官鼎为集体创作之笔名发表武侠小说,隐喻三足鼎立之义。刘兆玄为主要执笔者,哥哥刘兆藜则负责男女之情的描述,弟弟刘兆凯则专写武打部分。1960年兄弟三人合写的《芦野侠踪》,让“上官鼎”一举成名。此后,他们相继出版了《长干行》、《沉沙谷》、《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侠骨关》、《金刀亭》等一系列作品,亦曾帮古龙代写《剑毒梅香》。后来,三兄弟陆续出国深造,遂在1968年宣布封笔。

出国后,刘兆玄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后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东吴大学校长、“国科会”主委、“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2008年出任“行政院院长”,2009年因“八八”水灾所引发的政治风波而率“内阁”总辞,2010年接任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期间再没有从事过武侠小说的创作。

在封笔四十六年后,刘兆玄突然提笔写作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通常武林中的规矩,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理由,“金盆洗手”后重出江湖,将为武林人士所不齿,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使得他重出江湖呢?

《王道剑》(全四册);上官鼎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8月刊行

(点击图片试读)

一段历史悬案引出的武侠传奇

2012年,刘兆玄为践与亡友陈棠华之约,造访陈棠华生前在福建宁德市创建的公司时,意外见到宁德当地几名文史工作者,听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在宁德有了新的发现。

明史研究中,“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的下落是一大悬案。燕王与建文帝的权力斗争,燕王胜利;胜利者垄断发言权,永乐宣告:“暴虐的昏君建文已经自焚”,官书就得如此记载。然而,建文逃亡之说,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官方记载不尽不实,颇多扭曲;“野史”内容又颇多虚幻难以取信。于是,“建文史事”成为明代中叶以后,以至清代,史学界努力探讨的课题。

2008年,福建宁德发现了一座古墓,其格局特殊,座基采明十三陵中明长陵(明成祖永乐帝陵)的相同座向,雕饰多仿明皇陵规格。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二十个字。按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读,“佛日圆明大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孙,“珠禅师”是朱姓禅师的谐音,这个塔文应该是指:墓中的主人乃是有明太祖御赐金襕袈裟的皇孙,法名叫“沧海”的朱姓禅师。而建文帝削发为僧临终的法名,就是沧海法师。刘兆玄在文史工作者带领下,还在宁德支提寺见到了一件明代的云锦袈裟,看到了袈裟上的五爪金龙。

此外,刘兆玄还得知,2010年,浙江郑义门村迎接来自宁德“郑岐村”的旁支认祖归宗,而据考证,该村先祖郑岐便是“靖难之变”中和建文帝一起失踪的近臣郑洽……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并未死于皇宫大火,在他人帮助下,他削发为僧出亡东南,落脚于福建宁德支提寺……

回到台湾后,刘兆玄把这段故事讲给朋友听,大家听了后都觉得故事曲折迷人。刘兆玄自己则认为“这些资料要在历史层面翻案,仍然不足,但是用于文化艺术创作之上,则很丰富”。一名友人对他说“何不你自己写一部历史武侠小说”。的确,“等人做,不如自己做”,同时也为了纪念亡友,刘兆玄重新提笔,开始创作这部历史武侠小说。

自17岁就创作武侠小说的刘兆玄,自诩武侠老兵,开始创作时,就打定主意,不仅要写武侠,更要写历史,写出不一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王道剑》的写作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四册近百万字,全都出自他亲笔手稿,连插画也不假手他人,“写小说有半年的时间都活在明朝里面,过得非常快乐。”刘兆玄说,写作过程十分顺畅,一张稿纸都没有撕掉过。

关于新创的这部作品,刘兆玄说,过了四十六年多少有点长进,对很多人间的事情看法不一样,在文字表达上必然会展现成熟度。他的这部武侠小说创造出“一套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新武学”,批评政治文化中的暴力和霸道,宣扬儒家传统中的道德理想和正面价值,提倡关注民生、族群共处、环境保护等,同时也沿袭了武侠作品传统中扶助弱小、除暴安良、抑恶扬善,褒扬忠臣义士等正面因素。作者深厚的文史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这部作品魅力独具,不仅想象力十分丰富,历史的框架严谨,还融入了自己的史学观念和政治理想,于庙堂与江湖之虚实纠葛间,再创新派武侠之巅峰。

“靖难之变”背后的江湖史事

《王道剑》是章回体历史武侠作品,分《乾坤一掷》、《大战天竺》、《云锦袈裟》、《王道无敌》四册,以明朝“靖难之役”为创作背景,融史入侠,书写出一段与真实历史环环相扣的武侠世界。

故事从朱元璋铲除曾助他打败蒙元建立明朝的明教开始,设置了两条基本的情节线:一条是庙堂之上朱元璋大杀功臣,继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迫使建文帝朱允炆在忠于自己的臣子及不计前嫌的江湖英雄掩护下,落发为僧,历尽艰险终隐居于福建宁德支提寺;另一条主要情节为江湖上中土武林各门派抵抗天竺武林霸主的强势来袭。其间穿插了明教的伺机复仇,锦衣卫的助纣为虐,“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过程,真实历史人物铁铉、方孝孺等的忠贞节操,以及郑和下西洋等等故事。

有关历史的部分,作者依据福建宁德市自2008年起陆续出现全新出土历史资料,探讨了靖难之役有关“建文帝死于大火”的悬案。作者表示,虽然不少华文武侠作品都以中国历史朝代作为背景,但《王道剑》中的历史部分,不仅属于一个背景衬托,更是创作之本,他为此进行了大量资料搜集,确信书中史料均是千真万确,更笑言“假的都是真的,只是历史之中没有书写。”此外,“作者还用了相当的笔墨探讨书中许多历史事件,指出建文乃是心怀仁爱的君主,在位的施政也有值得称道之处。他叙述靖难之变的屡次战役。这些战争的过程,与历史记载,颇为符合;对于双方将领对战略的取舍,他也加上了一些细节的讨论,创造了强烈的临场感。”(引自许倬云书评《上官鼎,隐迹江湖;王道剑,藏锋圆融》,《南方周末》2014年7月31日)

有了历史框架之后,刘兆玄再为作品引入武侠元素,连结起江湖人、江湖事,“朱棣军权在握,若没高人协助,朱允炆怎能逃得过朱棣的侦骑追捕呢?高人正是来自江湖,明朝特务组织锦衣卫则是当中的切入点。” 关于建文帝出逃的细节,过去许多野史和正史之间有许多争执,《王道剑》则衡情度理,安排系列合情合理的史实推演,颠覆武侠小说“重意念而不重细节、讲风格而不究实理”的既有传统。比如,建文逃出皇宫的路线,《王道剑》安排的是在一个地道,离宫出城——在前几年,南京一个铁工厂,建设工程中,确实发现了一条从宫内通到城外的地道——《王道剑》以此为据,安排了在地道出口的秦淮河,有人迎接,也就成为比较可信的情节。又如,建文逃亡的情节,野史记载,从亡群臣,由二三人,渐增至数十人;行踪所至,逐渐增加,几乎遍及东南、南方、西南——如果真是这样张扬,永乐怎能不发现建文的下落?“王道剑”快刀斩乱麻:将从臣人数减到二人,其他人则分道扬镳,作为疑兵转移注意,出亡地点,也简化为浙江郑家、福建支提寺二地。如此安排,连历史学家许倬云都感叹著者巧思,令人佩服。

王道无敌,不为争锋

作品取名《王道剑》,顾名思义,“王道”占了一个关键位置。刘兆玄解释,在华人武侠世界中,对于“武”与“侠”的想象与发挥,金庸的作品中都已到了颠峰,但他认为,过去的武侠小说,内容似乎较为偏重道教和佛家,对于儒家精神,特别是王道思想,则仍有不少发展空间,“这对中华文化的塑造,有更特别的内涵,期望通过今次创作加以开拓。”

因此,《王道剑》超越了华文武侠小说游侠、忠义、情爱的类型与主题,作者把孟子的生态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做为贯穿全书的哲学,无论是为弱势者医病、为贫穷者融资、发展乡村经济,乃至创发生生不息的武功绝学,“王道”既是亘古的传统遗产又是新世纪的时代之音。

刘兆玄表示,“我要表达的是用儒家王道思想创造的一个永续发展的世界,大道将至,以德服人。”书中主角傅翔在故事尾声中,与天竺高手天尊进行生死对决,过程正好展示出王道的优越之处,“傅翔没有赢,天尊是因为王道剑而被自己打败”,“不败而自倒”。全书以“王道无敌,与谁争锋”作为结语,指出“无敌”并非誓要击败任何对手,相反则是化解所有恩怨,“若可达到如此境界,谁还要来做你敌人?”

近年来,刘兆玄一直戮力宣扬中华文化的王道精神。去年,在美国以“王道的世纪─永续发展,还欠东风”为题,就东方王道文化和西方霸道文化的差异和发展发表演说。刘兆玄认为,过去可能是以霸的方式在扩张,但21世纪主流思想是永续发展,不需要战争,而是以经济、文化的力量作为后盾,强调为了后代,这就是王道能成为主流思想的时机点。他表示,王道可以用在包括政治、企业等方向;有强大的实力支撑,才能施展王道,否则只是空谈。

上官鼎笔下的侠不再是以武犯禁,侠更不是快意恩仇,无论是侠客或帝王,在追求武功、征服与霸气之余,更要有伟大的宽容与同情心,在他看来,“王道”绝对是华人在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今日,应当一同省思的终极关怀!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