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上海·爱》:摩登世界的幻象 海上名媛的隐喻

s23012138

《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美]叶凯蒂著杨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月版/48.00元

与同类著作不同,美国学者叶凯蒂提出了一个新颖观点,即是租界的名妓推动了现代性的产生,她们不是男人眼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行动者”。

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所有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正如瓦尔特·本雅明从巴黎街道、咖啡店、拱形门等城市建筑以及闲逛者、妓女、乞讨者等人群的日常生活体验中洞悉19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化进程,美国学者叶凯蒂的《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在研究方法上与其如出一辙。作者以上海名妓为切入点,细致梳理19世纪晚期上海名妓在生活起居上所表现出的时代风尚、行业规则,以及她们与租界文人戏仿互动,名正言顺地走俏娱乐出版业,变身城市之花和媒体明星,辅之以珍贵图片史料生动呈现。

上海租界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蓬莱仙境”甚至被视为仙岛,在多重文化碰撞下,19世纪的名妓冲破了大众对她们的刻板印象和脸谱化勾勒,在服装服饰、家居陈设上效仿16世纪的威尼斯、18世纪的江户以及19世纪的巴黎同行,女扮男装、着紧身衣,购买洋布料和家用舶来品成为魅惑与吸引的象征。她们的社会地位摆脱了低贱卑微,不再是被动的陪侍,她们渴望独立,以自己的容貌和才华改变传统的职业形象,茶楼、戏院、书场等公共领域成为她们提高认知度的舞台,从讨少数人愉悦到取悦大多数人,举手投足之间的挑逗都暗合着客人的欲求,即便是马车上的惊鸿一瞥也是上海一道夺目的风景线。不仅如此,作为时尚风向标的她们引领了城市的繁华,还推动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边缘融入到了主流社会,奢华的消遣与异国情调使她们在公众间与众不同,占有了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也驱动着商业的发展,从而在提高公众品位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无疑,名妓在推动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在其中自然少不了穿针引线之人,这便是被戏谑称为“洋场才子”的知识分子,他们与名妓进行着角色扮演式的互动,这其中便暗含着对经典文学的戏仿,以一系列晚清经典小说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演绎的脚本。这些城市中的精英知识分子塑造了她们的社会形象的同时,也在文字中播撒着他们自身身份认同的焦虑情绪,对名妓的书写,也是对他们自己的反思。

正所谓“逢场作戏亦盛传于勾栏中”,事实上,这种效法古今仪式化的挑逗即契合了文人逃离仕途之后笔耕求生的现状,他们不断以《红楼梦》为蓝本营造高雅情趣,从各种桥段中吸取灵感,渲染爱情,无关乎家庭和社会责任。对于新式的知识分子来说,此举正是对正统社会的离经叛道,他们在仕途中迷失或被贬,当“卖文为生”遇上“卖笑为生”,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境遇,二者的话语权在利益中轮换更替:晚清文人借名妓追忆过往的辉煌,讽刺清政府;反过来,名妓也借文人在娱乐出版业的便利为自己的走红造势。

其时,上海这一座魔都已然成为公众窥豹一斑的幻想世界,一个偌大的游戏场;海上名媛也继而从私人化走向公众化,走向舞台,登上刊物,拥有观众和读者,成为明星似的公众人物。曾经,与她们息息相关的种种符号、标签都成为某种隐讳的双关或笑话;如今,香消玉殒之后只留黑白影像诉说沧桑,品味她们的绝代风华。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