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王羲之:于钟华解密书法档案》,于钟华著,中华书局,定价:36.00元
本书以于钟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书法档案》讲座为主整理润色而成,并增补没有播出的三讲,内容更完整。书中指出晋唐时期的书法充分发挥了毛笔的天然性能和人手的自然运动,从重神的教学讲起,如侦探破案一般,层层揭开古代书法的奥秘。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随便吧”,“自然吧”,或者说“自然而然的就行了”,“顺其自然”。这样的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到处都是。而且,只要是书法家,他也很讲究自然而然地写。所以,下面的问题就是,怎样才是自然而然地写?自然而然地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又开始继续研究。
有一个法国现象学家叫梅洛·庞蒂,他的现象学被称为身体现象学。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发展到身体现象学就变为“回到身体本身”。这给我启发很大。写字肯定是身体,特别是手“代表”人去写,那么我们就回到手上面来。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成了,在我们的手拿着毛笔去书写时,什么样的书写才是自然而然的书写?简而言之,怎么样才算是自然书写?
我们可以想想平时写字时的样子,其实这种书写的日常性就包藏着答案。记得我小时候练字时,总是拿着板凳坐在桌子面前,右手拿毛笔,手臂要架起来。现在写字时,老师要求一定要用这个姿势。老师说大家注意了,坐正。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很有趣的是,老师话音刚落,不超过三秒钟,学生们的手就放回来了。老师又说,注意啊,架起来。可同样话音刚落,手又放回去了。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架起来”并不是我们身体自然而然的姿势,架起来后会让你觉得很难受,很累,书写的时间较长后甚至手还有点抖。对于长时间手架起来后的“难受”,“累”,“抖”,老师会这样解释:“工夫不够,多练,书法没有个三五年的工夫怎么能行呢?”当然这话多半是给小孩讲的,对于成年人就会说:“去学画画的话,可能三年五载之后也能像模像样,但是学习书法如果没有三五十年的工夫,一切白搭,根本不可能。”但实际上,如果就这样架着手写字,别说练三十年、五十年,恐怕练一辈子也不会写好,为什么呢?没有回到自然书写。
自然的动作是什么?我常说小孩最能够回到本然状态,比如我刚刚提到的,老师让学生们把手架起来写,可老师话音未落,学生们的手就放回去了。放回去就是回复到最舒服、最自然的姿势。最自然的姿势是,小臂和我们的身体是不平行的,是斜着的。原来我们练字时,老师让我们架起手来写字,将横画水平地拉出去。但是,如果我要按照这种姿势斜上去的话,你会发现有点难,因为要计算斜多大的角度,这样去写就会感觉到很累,架得很难受。
所以当时我在想,难道自然而然的书写会是这样的?我们的书写一定要按照这样让人难受的方式去写?其实,我的手自然而然就是这样斜的,如果自然而然地平着去写,很水平地拉出去,写出来的横画恰恰是斜的。多么有趣!我也想到了古人经常提醒我们的四个字,很重要的书法术语,叫“逆路平出”,现在终于知道“平出”两个字到底怎么回事了。
张旭跟颜真卿讲书法十二意,讲“夫平为横”,原来这其中包含有一个很重要的书写方法,甚至包含有人的姿势。这是一种自然的书写,就是回到你的身体,回到最本己的运动方式里边去。这样写出来的横虽然是平着书写的,但最终这个横画却显现为以一定的角度斜上去的。由于人的手臂的生理构造不同,每个人写出来的横画,倾斜度都是不尽相同的。
这样,我们就反过来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字帖角度都不相同。同一个字帖中,比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在写同一个字的时候,因为是在不同的姿势下写出来的,所以角度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