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修订版)》,吴汝钧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定价:69.00元
本书析解名词,简练精准;论证观点,理据翔文。作者悉心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两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
首先,就实践言,禅法的目的是成佛,此中的着力点在心。这在禅宗来说,是一种共同的看法,没有什么争论。但这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心,则是一个极堪注意和可以充满争论的问题。就宗教实践来说,这问题不外两个答案,是清净的如来藏心,或是染污的识心。由此便有两个命题:即清净心是佛与即染污心是佛。选取不同的命题,当然会影响整个实践的方法与程序。这里让我们先对这两个命题作一种知识论的分析。
就即清净心是佛而言,由于清净心即是成佛可能性,故说这命题等于说即成佛可能性是佛。这后一命题是一定的,有其必然性,佛自然是要在成佛可能性中。以康德哲学的词汇来说,这是一分析命题;作为谓词的佛的涵义,包含于作为主词的成佛可能性的涵义中;或者说,佛的涵义包含于清净心的涵义中。就即染污心是佛而言,佛是清净的,其涵义当然不能包含于染污心中,故这命题是一综合命题。更明显的是,佛的清净性与染污心的染污性则成一强烈的对比。
分析命题不表示知识,而表示一谓词与主词的逻辑的必然的联系。综合命题则表示知识,谓词与主词如何联结起来,不能是一种逻辑的决定,却是涉及经验的观察或某些特别的智慧。说即清净心是佛,此中当然有智慧在,这可以说是逻辑的智慧,或分解的智慧。说即染污心是佛,此中涉及一种如何把染污心与佛结合起来的思考,有悖论的成分,这或可以说为一种辩证的智慧,或综合的智慧。就哲学思考言,逻辑的分解的思路有确定性;就宗教体验言,辩证的综合的思路能使人臻于较圆满的真实。达摩禅的真性观,应该是属于即清净心是佛的思考。(注三四)这在《二人四行》中虽未有明说,却明显地透露于《达摩禅师论》中。该文谓:“如是清净心故,即此身心,名为净土,名为净法身”。这个思路,对禅思想有极大的影响;即神会以“灵知真性”说成佛,亦是这个方向。(注三五)宗密对这种思路所成的禅法,有极深刻的印象,评价极高,以之为最根本的禅法。
达摩禅既是即清净心是佛的思路,而这作为真性的清净心在现实上又往往为虚妄的染污的客尘所覆盖,因而不能显现;故觉悟的关键,自然是要舍弃一切虚妄性染污性,回归本来的清净的真性。这种思考程序,仍然是分析的。由此便得所谓“舍妄归真”的实践方法。这是达摩禅法的另一特色。
这种实践的观念基础,是把真与妄分开为两种互不相容的范畴,真不是妄,妄不是真,妄能障真,故要拾妄归真。这是把觉悟严格地限于真的一面,所表现的仍然是分解的智慧。如即清净心是佛不同于即染污心是佛那样,这种实践亦不同于不舍妄而证真的实践。后者所表现的是综合的智慧;这在《维摩经》中有很清楚的表示,《坛经》也有这种倾向。
达摩禅法的另一特色,即是在修行方面,他并不注重具体的修法程序与技术。壁观是他的独创,表面上似是具体的修法技术;但上面已指出,壁观不是观壁,而是像壁那样地观;故壁不表示具体的所观,而表示观的状态,这即是凝住,目的是要把精神集中起来,观照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