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艺术界“爆发”了一件大事:中国油画院五月份主办了“吴大羽文献展”;在五月十七日的嘉德春拍上,吴大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谱韵─六三》以一千一百五十万元成交,创下其作品拍卖成交新纪录;《吴大羽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大羽留下的二千五百馀幅作品和五十馀万字文稿得以向世人披露。我之所以说吴大羽的“被发现”是“爆发”,其原因不只是吴大羽早在一九八八年已经驾鹤西去,而是吴大羽的艺术成就令世界惊讶。
也许人们有疑问,吴大羽是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三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背后的老师,他们怎么能让背后的大师默默无闻呢?对此,我也有疑问。然而,对于吴大羽的发现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称,吴大羽生前没有出过画册,没有办过个展,甚至还一度被人遗忘。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吴大羽被当时的杭州艺专解聘了,有长达十年的时间,他没有工作蛰居在上海。他的艺术不受人待见,但“文革”却没有忘记他,他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形式主义的祖师爷”的帽子,两次重病,几近死去。按理说,这样的人“解放后”应该大放异彩,然而,吴大羽没有,依然是老样子,甚至刮去油画上的油彩在纸上继续作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艺的指导方针,然而,这个方针真的落实到底了吗?我说,没有,在文学艺术界几乎是“现实主义”当家作主,其他“主义”生存很难,至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年遭遇过,吴大羽遭遇过。吴大羽的遭遇和境况,或许可以怨“文革”怨“左”,那“拨乱反正”后,一个艺术大师还能默默无闻,还能怨“文革”怨“左”吗?是不是该怨霸佔艺术权威的某些人啊?“中国美盲多于文盲”,我不完全贊同,因为是艺术就会有让人喜欢的闪光点。有人说,吴大羽创造了一个人的美术史,我们对吴大羽一直视而不见,对他的视而不见,其实是中国文化界的悲哀。美术评论家贾方舟直言道“官方一直没有给他(吴大羽)充分的肯定”,这说明什么?不言而喻吧。
而且,“被挤出熙攘人间”的何止是一个吴大羽?卫天霖算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留日归来的,和吴大羽是同时代人,他对油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至今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过。卫天霖的画一直放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仓库里,难见天日。庞薰琴也算一个。因主张开办现代设计教育,遭到排挤,一九五七年被打成美术界头号大右派,蒙冤二十二年。他在艺术创作该爆发的时候,没有爆发,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中国艺术学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陶咏白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女画家了不得”,但是谁了解呢?美术史上有价值却被忽略的艺术家,多了。文学艺术界“有价值却被忽略的”大师太多了。
艺术无国界,甚至艺术无高下,都是为了把美传递给世界,为什么要搞成“一花独放百花齐暗”呢?“百花盛开”岂不是艺术盛景!我们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啊。思想界是不是还需要“拨乱反正”?文学艺术界是不是还需要“拨乱反正”?在吴大羽的被发现中,我们要感谢台湾大未来画廊,是台湾大未来画廊最早发现了吴大羽。而吴大羽早就存在于我们甚至是世界的艺术世界中,为什么“发现吴大羽”的不是内地的艺术家,为什么不是吴大羽的优秀学生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呢?谁能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