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探秘台湾电影的复兴之路

后“解严”时代的台湾电影

《后“解严”时代的台湾电影》孙慰川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11月版/49.00元

我国大陆地区的台湾电影研究现在能够渐成气候,孙慰川教授无疑是有着开拓之功的。还记得2008年他的《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一书出版时,电影学者贾磊磊就曾盛赞该书是继陈飞宝的《台湾电影史话》之后,台湾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近年来,孙教授继续在台湾电影研究领域深耕,这才有了这部《后“解严”时代的台湾电影》。

该书紧扣“解严”之后台湾从威权社会向民主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语境,深入、系统地论述了这一光影躁动的年代里台湾电影的美丽与哀愁。作者以宽阔的视野对后“解严”时代的台湾电影展开独到的分析,内容涉及辅导金政策、商业电影、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电影评论和理论、国族认同表述、两岸电影的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大陆学界很少关注或不曾关注的。

在该书的上篇,作者将“解严”之后的台湾电影划分为“‘解严’初期的反思与阵痛”、“低潮期的迷失、漂泊与找寻”、“转型期的探索”、“复兴期的在地书写”四个阶段。显然,作者是将后“解严”时代的台湾电影作为一个从低谷走向复兴的整体过程来看待的。作者并没有将21世纪初期台湾电影的低谷视为台湾电影史的一种断裂或休克,而是在低潮中发现了变革的契机和复兴的萌芽。正是经过这样的梳理,台湾电影从 2008年开始的复兴也就变得有迹可循了。

该书的下篇则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继续探究台湾电影复兴的秘密。

首先,台湾电影的复兴是与辅导金政策的不断完善分不开的。台湾的电影辅导金政策过去曾饱受诟病。但在该书作者看来,随着“威权时代”的结束,辅导金政策在外界的批评和建议声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从对跨国跨地区合作的鼓励,到对新人的扶持,再到对高科技的重视,辅导金政策的这些革新“为台湾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政策导向作用”。

其次,台湾电影的再度崛起还得益于后“解严”时代台湾电影商业意识的重建。自从台湾新电影运动以来,作者电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既在宝岛造就了一批电影大师和国际获奖影片,但同时也导致了电影人商业意识的匮乏。在后“解严”时代,新一代台湾电影人重新重视电影的商业性,“在题材、类型叙事技巧、营销策略等方面尝试了各种创新”,为台湾电影的再度崛起拓展了道路。

再者,纪录片的勃兴也为台湾电影的复兴积聚了能量。纪录片的创作锻炼和培养了人才。缺乏资金、没有创作经验的年轻电影人最初通过拍摄纪录片逐渐掌握了娴熟的技巧,因而当他们有机会转战大银幕时,才能够厚积薄发。

第四,在作者的笔下,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也是台湾电影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威权时代”的终结和民主社会的到来,女性电影人争取到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她们的女性意识和细腻镜语为台湾影坛增添了活力,推动了台湾电影的复兴。

最后,台湾电影的复兴还离不开两岸电影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正如该书所言:“两岸电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关系”。2005年以来,祖国大陆电影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而台湾电影从中获益良多,两岸合拍片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台湾电影的崛起。

在华语电影市场不断走向大融合、大繁荣的今天,台湾电影从低潮走向复兴的宝贵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正是《后“解严”时代的台湾电影》一书的主要价值之一。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