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15日晚,由中国文联、中国出版集团、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历史的回声”——抗战歌曲音乐会暨《抗战歌选(1931-1945)》首发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
音乐会主持人:康辉 周涛
当晚的音乐会上,李谷一、廖昌永、魏松、霍勇、吕薇等老中青三代歌唱家与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等,为首都听众献上了《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淡淡江南月》等20余首在鲜血中诞生、在炮火中唱响的抗战歌曲。整场音乐会以歌曲的创作年代为线索展开,通过独唱、齐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为听众勾勒出一部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生生不息的历史长卷。
《二月里来》领唱:李谷一
《黄河颂》演唱:廖昌永
70年前,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斗中,音乐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枪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每当我们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抗争历史,首先涌上我们心头的正是一首首铿锵的战歌。这些旋律所具有的感召性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短小精悍的曲式结构及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地表现出中华民族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和勇猛顽强的精神,对中国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做棉衣》演唱:张也
《嘉陵江上》演唱:魏松
全民抗战激发了音乐家的爱国救亡和创作热情。20世纪30年代,聂耳、张曙、任光、吕骥等左翼音乐家以通俗易唱、简洁明快、民族风格鲜明的音乐语言,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特别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创造性地运用西方音乐技法,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从而使他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淡淡江南月》演唱:吕薇
《古怪歌》演唱:霍勇
随着战争的步步深入,无论是“解放区”,还是“国统区”,抑或是“沦陷区”,均坚持着各自的抗战音乐创作,沿着聂耳、冼星海等人所开创的创作道路,继续深入学习民间音乐,不断探索、发展各种形式的新音乐。如在延安上演的歌剧《白毛女》、在重庆上演的歌剧《秋子》等。中华大地“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
《南泥湾》演唱:王二妮
少年合唱《长城谣》
音乐艺术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进步紧密相联。时至今日,《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贺绿汀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读书郎》(宋洋词曲)……这些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产生的歌曲,依然时常在耳畔响起,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人民音乐出版社将这些体现万众一心、誓死不屈时代呐喊的歌曲结集成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抗战歌选(1931—1945)》一书。
与以往的抗战歌曲集不同的是,《抗战歌选(1931—1945)》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为止,从浩如烟海的作品资源中,精心遴选14年全民抗战中创作、传唱的364首抗战歌曲,包括当时部分影片、话剧、歌舞剧、舞台剧中相关主题的歌曲,涵盖独唱、齐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本书首次收录了当时在“国统区”流传较广的优秀抗战歌曲,将全民族的呐喊凝固于墨写的歌谱之中。书中每一首歌曲都配有音频形式,让充满激情的歌声和旋律代代传扬。书中歌曲根据创作年代安排,在每一年度中又按照同一音乐家的作品集中排序,以便于读者查阅使用。为保证史料的准确性,《抗战歌选(1931-1945)》编写组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所收录歌曲的创作年代、词曲作家、歌曲名称等相关重要信息做了认真核实。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史料价值。
全场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始终牢记“用音乐记录历史,用出版记录音乐”的神圣使命。这本书将那些消散在历史中的乐谱整理成册,并再现那些渐渐被人淡忘的满怀深情的旋律。这些歌曲终将留在整个民族的音乐记忆中,被一代代的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