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科学中的政治》不该被垄断的科学话语权

W020160312245029284431

《科学中的政治》   江晓原、方益窻 著   商务印书馆

最近,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科学中的政治》一书,以一组重磅文章探讨了“黄禹锡”(被指涉嫌伪造研究成果)事件背后的东西方科学竞争、针对互联网的反思、围绕“全球变暖”展开的科学政治等一系列科学争议。它们如拼图般几近完整地描绘了“科学政治学”的真实面貌,颠覆了科学纯洁性的神话,揭示了隐藏在科学争议背后的种种利益维度以及科学运作的真实机制。

该书由科学史家江晓原教授和旅美学者方益昉博士合作,引领读者直达科学争议的纵深地带——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通过分析这些争议,作者强调:科学的话语权不应被专家垄断,公众都有权发表意见。而在东西方竞争科学的话语权时,中国人应该拥有文化上的自信。

走向是非之地的科学

“我们是在这样的意义下使用‘科学政治学’这个概念的:它既包括在科学运作中所呈现出来的政治色彩,也包括科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作者江晓原在《科学中的政治》一书前言中的陈述。

这一陈述指向一个令人颇感困惑的问题:难道科学不是一直小心翼翼地与政治保持着距离,才取得了今天的进步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有争执的,但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今天的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离不开政治。

这是由于科学自身的成长以及科学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上世纪后半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使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获得极大突破,与两位发现者(沃森与克里克)最初撰写论文描述其发现的谨慎态度截然不同,生物技术在短短的20年里,即被政府、工商业、科学家视为广泛的商业目标,从实验室源源不断地流向医疗、食品和农业等应用领域,引发了与健康、安全、伦理、生态环境、个人隐私等相关的一系列现代性危机。

在国家层面,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工商业层面,资本需要逐利;在科学家层面,大科学时代需争夺项目、经费等科学资源,科学家的“经济人”属性凸显。而公众,既是科研的赞助人,也是科技应用负面后果的承担者。

《科学中的政治》一书涉及的“科学运作中所呈现出来的政治色彩”以及“科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指上述各方在科学运作中进行的利益博弈和话语权争夺。对于这些博弈和争夺,书中给出了鲜活的实例。

科学伦理被作为发难的工具

“对韩国细胞分子生物学家黄禹锡而言,2005年秋后的日子,是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面对一边倒的舆论狂轰,虽然曾是国民英雄,黄禹锡阵营也毫无招架之力。黄禹锡团队背负学术造假的丑闻,黯然告退。”这段文字瞬间将读者带回到10多年前黄禹锡事件发生时那充满戏剧性的诡异氛围中。

2005年11月12日,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被其合作者、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夏腾,指控在获取干细胞方面存在伦理学问题。22天后,黄禹锡所在的首尔大学宣布了仅调查5天的结果,再过了两天,也即事发24天后,《科学》杂志即宣布将黄禹锡的文章撤稿。可是对比美国的“巴尔的摩事件”,类似的指控持续了10年,最后也不了了之。“以24天对10年”,这就是西方最明显的双重标准。

通过研究黄禹锡事件中最令人费解的细节,江晓原告诉读者,黄禹锡是东西方科学竞争中的牺牲品。当韩国将干细胞研究提升为国家战略时,黄禹锡是“国民英雄”,当面对西方人的指控时,出于国家利益,黄禹锡沦为“科学造假者”。而几年后,黄禹锡的成果尽数归入西方阵营囊中。表面上,东西方科学伦理存在差异是导火索,事实上,是主导科学话语权的西方人,对试图在科学前沿崛起的东方人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科学伦理差异只是被作为发难的工具而已。

回想黄禹锡事件,仍然令人唏嘘不已。这对于当下我国如何制定与采取战略性科技发展政策富有极大的警示作用和启发意义。

亟需解放的科学话语权

《科学中的政治》一书还就互联网应用、气候变暖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些不同的科学争议背后,都能看到某些类似的本质和规律,即利益博弈和话语权争夺。将科学争议置于这样的视角之下进行考察,就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反思科学的路线图。

现代科学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从17世纪在英国诞生至今,它的接力棒就一直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传递。但是,纵观科学的历史,不难发现,在西方,反思科学的传统与科学的传统一样悠久。今天,一个让人忧虑的现实是,越是科学传统悠久、科学实力强大的国家,似乎越有从容的心态反思科学。而越是科学落后的国家,对科学的任何质疑和反思都被视作阻碍科学的进步而遭受非议。

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导致科学的话语权被垄断在拥有科学知识的人手里。在谈到关于解决争议的几个原则时,作者认为,科学话语权必须从专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

这一观点首先是基于科学自身的特性。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那么科学理论只是临时性的,新理论会代替旧理论,科学结论是有局限性的。在更深的哲学层面上,如何解决科学争议,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自身不确定的未来。因为,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给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让我们惴惴不安。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核能等,这些科技的发展背后,似乎有一种不可抑止的欲望和飞蛾扑火般的执着,这是所有公众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