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当代军旅文学的建安文脉

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朱增泉散文与随笔四卷集”,包括历史卷、人物卷、战争卷、游记卷。四川文艺出版社也曾于2013年结集出版了“朱增泉诗歌三卷集”,包括《生命穿越死亡》《忧郁的科尔沁草原》《中国船》。这两个选集代表了朱增泉诗歌与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准,值得深入地阅读。

朱增泉诗与散文的美学风格,一曰雄浑,二曰古朴,三曰赤烈。从审美感受上讲,大有建安文学的神韵。而且,朱增泉也确曾坦言喜爱曹氏父子的文章,并写有三万余字长篇散文《曹操》。其中谈道:“他(曹操)的诗文质朴无华却又文采斐然,玄奥何在?他始终有一颗雄心在搏动,有一个浪漫的灵魂在歌唱。”这话,是钦佩,也是自勉。

朱增泉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写作,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批战争诗,如《奇想》《黑色的辉煌》《猫耳洞人》《南方烈士山印象》……这些带血的诗歌从胸膛中喷涌而出:鲜血、爆炸、撕烂的军装、赤裸的身体、粗鲁的叫骂、婴儿的啼哭、亲人的泪水,形成了无法磨灭的意象群。这一批战争诗与当时整个诗歌面貌都不一样,或者说,朱增泉的这一批战争诗表现出了很独特的艺术面貌:它们既古典又现代,赋予了边疆战争以重量、以浓墨、以情感。朱增泉虽然当时还不是诗人,刚刚开始写作,但人们发现,他的战争诗完成了一些诗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就这样,朱增泉在50岁起步,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创作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90年代中期开始,朱增泉开始散文创作。在之后近20年里,他先后出版散文集《秦皇驰道》《边地散记》《西部随笔》《观战笔记》《血色苍茫》《天下兴亡》,以及规模宏大的五卷本战争历史散文《战争史笔记》。他的散文与诗呈现出相同的美学风格,文风大气、粗粝而又冷峻、犀利,但与诗相比,则承担了更多的求索、追问、探究的理性内容。这些散文以战争为主线,上至远古,下至当下,钩沉历史,臧否人物,谋划战略,探讨未来,形成了恢弘的气象。可以说,他的诗与散文不仅从气质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在实践层面也同样在追求那样一种境界。

朱增泉说过:“我是个军人,不是诗人。”朱增泉有过参战经历,而且他参战时已是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属于高级将领,对于战争自有很深的领悟。他深知战争的成败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战争失败,国家倾覆;战争胜利,种族存续。战争有时就是这么严酷与无情。所以,当他拿起笔来时,现实是一座堤坝,不会让浪漫的洪水泛滥。而当他作为一名军人时,他又会把心中的深情、激动、梦想,化作深情的艺术释放出来,最终形成了雄浑、古朴、赤烈的美学风格。他的作品注定不会是那种很个人、很柔软、很抒情的样子,就好像他自己说,我是军人,不是诗人。正是这些,构成了朱增泉美学风格的内在骨骼。

朱增泉的美学风格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极有张力的枢纽。说军人与诗人身份的转换也罢,说现实与艺术的对峙也罢,说文与武的砥砺也罢,总之,他的诗情与文思大多从中生发出来。他的历史散文《文武失调的宋王朝》未必是他最好的文章,但其中却可以让人窥见他精神世界的某个关键节点。他说:“宋朝屡战屡败的历史教训说明,只求和平,不要战争,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作为治国者,如果只想专心致志发展经济文化,不去重视提高军事实力,一旦战争来了,老天爷不会怜悯你,承受战争灾难战败之辱的是国家,是人民,是子孙后代。”老将军是明白人,他非常清楚仅仅有文化的辉煌,还不足以保证一国之安定。他的军人身份时刻提醒他,文人不能偏执,更不能自私。在这篇文章里,朱增泉进行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对于文化的深刻思考。

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朱增泉的美学风格,我们可以发现,雄浑其实代表着求强,古朴代表着坚韧,赤烈代表着血性,这与当代军旅文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暗合。所以,建安文脉在当代军旅文学之中,正是通过这种现代转换得以复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说到底,美学是有实践性的,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锤炼,最终给人以直面世界的精神力量。

朱增泉的创作就是这样一种拥抱现实的创作,体现出的是一种刚健之美,一种建安文学的神韵,希望这种文学神韵能够不断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