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撑起当代文学半壁江山

W020180102377866028546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

作者:《收获》编辑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经典时间轴:1957年至今

经典所在:作家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杂志,萃览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六十年,堪称当代文学半壁江山。

《收获》是1957年7月在上海创办的大型纯文学期刊,以刊载长篇作品为主,其视点敏锐,注重观念的更新,有一定理性思辨色彩、深邃的人文精神,能够传递丰富的文化感悟。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力的作家,几乎均与《收获》有过亲密合作。除小说外,近年来,散文专栏的视野也在《收获》得到开拓,最负盛名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作家余华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1987年自己人生转折的那个秋天:“收到第五期的《收获》,打开后看见自己的名字,还看见一些不熟悉的名字。《收获》每期都是名家聚集……”创办于1957年的《收获》是新中国最早的大型文学刊物,和余华一样,很多作家都是在《收获》中崭露头角后才走进公众视野的。

六十年间,《收获》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它以兼容并包和自由闳放的精神,引领文坛风流,向读者奉献了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的最重要作品。近日,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既是对《收获》杂志60年的回望,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有人说,从《收获》中,可以看到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此言不虚。当代文坛中有影响力的作家都在《收获》上发表过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品。

《收获》享有“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之誉可谓名副其实。有人说,从《收获》中,可以看到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此言不虚。当代文坛中有影响力的作家都在《收获》上发表过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1957年《收获》创刊号发表了老舍的《茶馆》;在《收获》上发表作品最多的首推王安忆,从1980年的短篇小说《广阔天地的一角》至2017年的中篇新作《红豆生南国》,37年间,他在《收获》上共发表了30余部作品。著名作家余秋雨与《收获》的合作长达七年之久,相继开设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天话语》等名专栏,读者遍天下。

如今这套《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选收《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收入160余部小说及120余篇散文随笔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纪念文存所收的180余位作者里,既有老一辈作家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也有新时期文坛中坚力量王蒙、王安忆、贾平凹、苏童、格非、刘恒、叶兆言等,以及年轻新锐作家张悦然、笛安等。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没有意思的故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三寸金莲》《苍河白日梦》《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告别天堂》《人到中年》《《妻妾成群》《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月色撩人》《阿弟,你慢慢跑》《怀念鲁迅先生》《遥寄张爱玲》……可谓交相辉映。

《收获》发表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编辑经过严格审稿、与作者沟通修改后的成果,这是《收获》老一辈留下的传统。

在当代中国文学圈,《收获》是一面不倒的旗帜。尽管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几乎都办起了类似《收获》这样的大型文学刊物,但《收获》的地位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也许有人会问,《收获》凭什么保持这样的魅力?在已经高度市场化、竞争激烈的文学圈,仅仅凭借其创刊最长的历史和由中国文坛泰斗巴金创刊这两点,显然不足以巩固这样的地位,关键在于,《收获》对作品质量的重视,是国内很多文学刊物难以超越的。

60年来,《收获》名家名篇云集。1996年第1期的《收获》,发表了茅盾的长篇遗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茅盾的手稿极为整洁,漂亮的毛笔字,让人赏心悦目。《收获》创刊30年时,巴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文稿修改之处很多,看得出作者字酌句斟,非常用心。叶圣陶先生的《内蒙日记》刊于《收获》1981年第6期。为了这篇稿件,叶圣陶与《收获》编辑部认真地用书信沟通,显示了这位老作家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除了老作家,《收获》对于年轻作家也始终敞开大门,而对于年轻作家的欢迎,并不意味着《收获》会降低标准。《收获》发表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编辑们经过严格审稿、与作者沟通修改后的成果,这是《收获》老一辈留下的传统。

《收获》主编程永新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收获》对改稿的严苛认真,仍如60年前创刊时一样。例如,张悦然的一个稿子,在编辑的要求下,前后修改了五六稿才得以发表。

这些《收获》的编辑与作者间真诚的交流故事,承载了一群热爱文字的人对无名作者的知遇,更体现出一个个辛苦耕耘的作家对一本知名杂志的敬重。

这种严苛认真既是《收获》的编辑们对刊物质量的一丝不苟,也是他们对作者的爱护,因而与作者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余华每次去上海,都要和《收获》的编辑见面,大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谈文学。余秋雨曾在《收获》上开了一个专栏,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以散文的形式,用自己的视角表现出来。当时,余秋雨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各种社会活动比较多。时任《收获》主编的李小林“逼着”他每期写一篇,这让余秋雨苦不堪言。一开始,他写得比较紧,不洒脱,不放松,但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后,他逐渐达到了一种比较松弛的状态,读者反映也越来越好。

对于新作家,《收获》的编辑们也予以同样的重视。1995年,作家张翎心怀理想投入写作。那一年,她完成了一部用今天的标准看来难免有幼稚之嫌的作品《寻》,并寄给了《收获》杂志。作为一个完全没有名气,且没有名家推荐的作者,张翎对于自己的作品能被刊登并没抱太大希望。然而令她颇感意外的是,三个星期后的一个深夜,她收到了一份传真,《收获》杂志的编辑通知她即将刊登她的作品,这让她震惊又喜悦。

事实上,这些《收获》的编辑与作者间真诚的交流故事,承载了一群热爱文字的人对无名作者的知遇,更体现出一个个辛苦耕耘的作家对一本知名杂志的敬重。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