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经典之用,回归大众

“果仁”的“仁”与“仁者爱人”“君子成仁”的“仁”有关系吗?这个很少有人考虑过的话题,在学者余世存的新作《微观国学》里,用了整整一篇文字,做了解读。

近日,《微观国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余世存用自己的视角,以及阅读先秦经典近二十年的经验,写了这本读书笔记。他的解读,与现当代大多数学者引经据典、苛求学术准确的路子大不同:他是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眼光,以一个社会人对当下社会的思考,进入到先秦文学中,再从中找到“出世”的路径。

这一点,使得这本书立时接了地气虽然,用余世存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自己年轻,本来还可以写得再活泼一些,再吸引大众一些不过,在一些喜爱古典文学的普通读者眼中,细读下来,已经很受裨益了。

毕竟,先秦文学的遥远和艰深,于当下语境而言,离大众相去甚远。除了备考的学子和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普通读者能坚持阅读的,寥寥无几。

然而,余世存在经典中,找到了将上古先贤与当下民众的思想做一次“对接”的纽带:将先贤们请下“神坛”,赋予他们的经典思想最为直白的表达方式,并且鼓励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去与先贤对话。

于是,重读经典,变得相对简单且有趣了。

“人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宝藏;人要修行,实践;人要休息,懂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人要逍遥游于社会自然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电话采访中,余世存对记者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从先贤的思想中汲取营养,使当下普通人俗常的生活,与真实、美好、诗意相连。

换一个角度读懂先贤

与于丹、易中天等名人解读国学经典的方式不同,余世存的《微观国学》既不鸡汤,亦不谐趣,他老老实实地把先秦思想家们的文字,梳理出一两句核心,再认认真真地,用自己对当下世事的感悟,做一番解读和剖析。

所以,如果不沉下心来,这样一本书未必会第一时间吸引到读者的眼球。但一旦进入,大有停不下来的意趣。

余世存的视角,决定了这本读记的走向。他并未将先秦诸子置放于高阁,让人瞻仰,而是以入世的态度,将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如,他浅显地将诸子思想做了总结老子:闲散地生活,才能收获。孔子:把学习跟人生相结合,学习是人生至上的价值。庄子: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墨子:做一个普通人,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这是余世存在书中的原话。虽然以上各位先贤的思想前人都做过无数解读和论证,但余世存只用了这几句轻轻点题,虽浅实深。

再比如,余世存在书中总结:“孔子的光辉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深刻道理,而是他的常识感和常心常行,他因此从常人中浮现出来,首先为弟子们感受到这一光辉,并感动了千秋万世。我们今天也活在现代性的飘忽不安里,但我们欢乐充实吗?我们能够"夫子自道"吗?”

他对孟子是这样看的:孟子对快乐的理解比拜物拜金者要深刻,即纯粹的物质拥有并非快乐,快乐跟物质无关,而跟人心人性相关,跟他人的承认相关。物质只是基础,只是需要,快乐必须跟他人相连。

孟子对人生快乐的理解是通达的,他的心量是宽广的。在孟子的快乐里,人生没有忧郁、狭隘可言,没有阴暗、琐碎可言。

读孟子的书让我们重温何谓大丈夫、何谓大写的人,但孟子让我们理解,这才是正常的人、阳光的生活。只有这样的人格才能自信而努力。

而对于韩非、墨子等人的经典思想,余世存也用了专门的章节,做了阐述。

国学经典需回到普通人的视野

余世存认为,国学在当下国人心中,还是“经学”的状态,没有完成它的历史化和社会化。

“西方经典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国内学者大都仍纠缠于先贤经典的出处、准确解读等等。学院派的经学式读法,当然有它的作用,但对普通读者、社会读者没有意义。然而,普通人也有阅读经典的权利,重要的是,如何将经典送回到普通人视野当中。”他说。也因此,《微观国学》用了当代人的语言和视角去解剖文本,寻求古人智慧与当代中国的连接。

余世存对先秦经典的阅读断断续续二十余年。他说,自己在学生时代,与大多数人一样,对传统文化敬而远之,但在青春苦闷时,恰恰是传统经典陪伴了他,让他获得安慰与救赎。“也因此,我尽可能自由开放地理解诸子们。学术规范、门派观点等一度诱惑过我,但在与诸子坦然相对的日子里,我发现,诸子们心灵多半是自由的,或者飞扬,或者沉静,或者思辨,我愿意说它们不是鸡汤,不是成功学,不是养生学,它们更重要的是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关联。”他说。

然而,古今语境的巨大差异,让传统经典一度束之高阁。余世存说,这很大责任在于学术界,没有将经典参与到当下的生活:“很多人没有迈开这一步”。余世存经年累月研读,为“迈开这一步”打下了基础,但真正能让这一步继续走下去的,其实是广大普通读者对国学传统热潮的重启。

人们读书,多出于本能驱动,当阅读经典能够让普通人找到精神认同时,传统国学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环境和氛围。“当下,除了政策引导外,其实,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在身体力行地诵读经典,接触和探寻国学传统对于自身的意义,当这两种形势构成合力,才形成了当下传统文化热。”余世存说。

让经典为现代文明所用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经典,没有东西方之分,大家诵读时,都只是从“为我所用”出发,是为了寻找对自己适用的东西。

余世存回忆了一个与传统国学有关的事例。他有位朋友,为一家企业做管理学,起初启用西方经典,后来发现国学中的相关理论,对人生的指导似乎更有效果。“国学传统对中国大众审美和共鸣的指向性无可置疑,无论古汉语、文言文跟当下的生活语境有多少隔膜,但这种隔膜,不会比英语、法语跟我们的隔膜更大。”他的朋友这样总结。

余世存对先秦思想家们的三观极感兴趣。他总结道:《韩非子》虽为人诟病,他的史论却与现代唯物史观沾边;《荀子》是儒家圣贤,他的史论被一些人尊为“社会学鼻祖”……这样的论点,在书中比比皆是。

在余世存看来,当下人们诵读《儒行》《大学》《孟子》,仍觉得庄严,想到孔子、墨子等圣贤用心仍感动不已,但对他们的言思,人们不再亦步亦趋了。现代生活还有更多内容和关怀,都让古典文化在生活中居于一个尽管珍贵却已非中心的位置。在了解古贤良苦用心之外,人们需要经典在当下复活,这才是经典之用。

“我们需要传统、经典,我们更在创造当代文明。”余世存说。

作者小传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