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冯骥才:岁久年长让写作更有底气

“这部小说在我心里放了很久。”2018年12月底,在冯骥才最新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的新书发布会上,冯骥才强调自己一直关心的问题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我写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解读的几部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之后,就想写这部《单筒望远镜》。”冯骥才称。

继《义和拳》《神灯前传》后,《单筒望远镜》是冯骥才的又一部长篇力作,30年的沉淀,使这部作品呈现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厚重面貌,也书写了冯骥才对历史人性的透彻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不断把它拿来重新洞悉一番,从中获得一点未来所需的文明启示。”冯骥才说。

从未离开作家身份

上个世纪80年代,冯骥才既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发展变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目前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家之一。他承接了老一辈作家对文学精神的坚守,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创新之路,在80年代中后期形成自己的两路创作,一是现实主义文本写作,一是用历史关照现实的意象型小说写作。

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他文学生涯的关系,冯骥才坦言,意义特殊。“我就是从这座楼里出来,走上了文学之路。我在人文社出版的小说、散文、随笔、非虚构、口述史、画集等总共20部。虽然这远不是我的全部作品,但它们贯穿我的40年的文学生涯。”冯骥才说,自己的第一部长篇《义和拳》、第一部中篇《铺花的歧路》和第一部短篇《雕花烟斗》都是在人文社出版的。“可以说,人文社既是我的文学摇篮,也一直是我的福地。”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不久前,《漩涡里》出版,这是他20多年来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我的思考、遭遇、忧患,我为它做的事,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事。我为什么放下自己最热爱的文学,心甘情愿为这件事效力。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从文学的凌汛期到新时期文学开创,再到投入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冯骥才从不是文学的旁观者,也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与立场。这次《单筒望远镜》的出版,既是他为广大读者带来的文学盛宴,也是他以长篇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回馈。

“我太热爱文学,心里有很多东西要写,必需写。不是我要写小说,是小说要我写,但是我不会放弃对文化遗产的关切。”冯骥才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也是历史责任。

人物一直在心里成长

创作《单筒望远镜》,起源于冯骥才对上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续了他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在冯骥才眼里,历史上的天津地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有趣的是,那个时代的天津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老城,一个租界。因使这个城市的历史、城市形态、生活文化,与中国其他任何城市不同,这使我写这部小说时得天独厚。”冯骥才说,20年来,文化遗产抢救虽然中止了他的文学创作,反过来对他却是一种无形的积淀。“我虚构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长,再加上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认知,还有来自生活岁久年长的累积,因此我现在写起来很有底气。”

在中西文化冲突激烈的时刻,爱情能否超越国界?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中,灾难因何而起?这样的文化景观下,人性会遭遇怎样的淬炼?《单筒望远镜》以一段跨文化恋情坠入历史灾难的故事,抒写百余年前普通人所经历的灵魂深处的痛苦,探寻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界。

《单筒望远镜》延续了冯骥才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尽显他描摹生活的扎实功底,小说以独特的津味儿,将斑驳的历史再次拉入人们的记忆中,还原百余年前天津普通民众的精神性格。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插入了冯骥才搜集了几十年的反映当时历史图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镜像,为小说中的时代作了全景式注解。

重启意象型小说

“写小说的时间不一定要太长,但放的时间一定要长。时间长,人物才能活起来。一但你觉得他们像你认识的人,就可以写了。”冯骥才说。

“小说家最终要用人物说话。”在《单筒望远镜》里,冯骥才写了两个女人,不同文化铸造出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性格。“我想用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唤起读者对人性的关切,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冯骥才坦言,自己在小说创作中使用了意象法,比如很有意味的古槐、孤单的小白楼等。冯骥才说,使用单筒望远镜只能用一只眼、有选择地看对方。冯骥才认为,从爱的立场选择可能是美,从人性的立场选择则需要沟通,从文化上可能选择好奇,在历史局限性上可能会对准对方的负面。“其实,这部小说中的人物,都使用单筒望远镜看事物。”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