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李洱:《应物兄》值得写13年

85万字,13年的锤炼,用坏3部电脑……2018年年底,作家李洱的长篇巨著《应物兄》出版。《应物兄》以儒学家应物兄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所有的相关者,记述了70多位鲜明生动的当代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让出版社等了15年

“这部书人民文学社等了15年。”从2002年1月出版《花腔》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每年的年度选题表里都保留着一项:李洱新作。而这部书,李洱写了13年,从青年作家步入中年作家的行列。相对13年的写作,李洱说,自己更感兴趣的说法是,看完这部小说之后发现,这部小说确实值得写13年。“我自己也认为值得写13年。”

13年来,“我每天都与书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李洱坦言,如果没有朋友们的催促,如果不是意识到它也需要见到它的读者,这部小说可能真的无法完成。“今天,当我终于把它带到读者面前时,我心中有安慰,也有感激。13年过去了,我想我尽力了。”

说起这部书有那么多注释、那么多知识时,李洱以天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小说有多长,它的注释就应该有多长。小说写一部,作家为写这部小说所做的文案工作,那个文案应该20倍于它的正文部分”进行了解释。“我想我这辈子只写3部长篇,写一部关于历史的,就是《花腔》;写一部关于现实的,就是这部《应物兄》。如果上天眷顾,我在10年之后可能会拿出我的第三部小说,关于未来的。”李洱如是表示。

《应物兄》的中心情节是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围绕着济大几位著名老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乔木、考古专家姚鼐和古希腊哲学专家何为老太太,还有世界级儒学大师、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以及这些大师众多的门生、弟子和友人展开。在《应物兄》中,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现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

30位评论家热烈讨论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和江苏两地的近30位评论家围绕《应物兄》展开研讨,现场发言踊跃,甚至出现了争抢话筒的情况。有人说,这是一部巴尔扎克式的百科全书,有人将它譬喻为升级版的《围城》,有人称其为几代作家向《红楼梦》致敬的重要收获……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说,《应物兄》出版20来天,之所以变成了一部现象级作品,原因有3点:一是这部85万字的小说,李洱锤炼了13年。二是《应物兄》在文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表面看起来的时空大迁移、叙述角度的大跳跃,而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同时也非常深厚的文体创新。三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当下,但意义却不限于当下,颠覆、消弭了对题材的简单界定,“给我们现在的小说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点。”

随时随地自由地引用和化入知识,是《应物兄》在叙述上的一大亮点。《收获》主编程永新认为,这是李洱深思熟虑之后,为小说找到的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光人物就写了70多位

作为一部超长篇小说,书中各色人等纷纷出没,仅给予不同篇幅描写和勾勒的鲜明形象就不下70位。人物遍布商、学、媒体等,但主体仍是三代学院知识分子。老一代知识分子,除了程济世,都是新中国历史实践的参与者、见证者。中生代学人,都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了高等教育,与文化青春期脐带相连。晚生代则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是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对于如此众多的人物,书中做到了“人人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声口”。

在作家周大新眼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很难写的。“李洱对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这部书把他最擅长的、最熟悉的生活内容写了出来。”

评论家王鸿生认为,《应物兄》的主要人物是一群大学教授和学者,以知识和言谈作为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冲破了小说这种西方舶来艺术的固有空间。在《应物兄》里,知识与知识的拌嘴,心智与心智的碰撞,观念与观念的斗争,真理与真理的辩驳,便构成了知识生活本身的样态。

“《应物兄》没有用曲折动人的情节,也没有用意识流手法,而是用日常的‘言行举止’、即时的‘所感所发’,来塑造三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当下风貌,不仅有着充分的社会学和美学依据,而且也推陈出新地将《红楼梦》每回都以‘话说’‘却说’起头的全知叙事,改造成了‘他见’‘我想’‘后来才知道’等更为自然的叙事。”王鸿生如是说。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