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风物长宜放眼量

1

《小学生必读小古文》,侯桂新 编著,中华书局

犬子小学五年级,非常心酸地亲身经历了中国小学教育之种种怪现状。同级小学生,有已上完初中奥数正组高中班的,有在语文培训班里学《左传》的,还有日常对话虽说不顺溜却大背GRE词汇的。大家你赶我超,大放卫星,小学阶段就开始流行超前、刷题、一切靠记忆这三项学习大法,数学当政治学,用刷题巩固记忆;语文当数学学,也靠刷题巩固知识点。无论何种科目,要么不重视,否则循序渐进早成悖时。

尤其语文,谁还管阅读为王语感至上,无论什么,分作知识点,灌之背之刷之,鸡娃的终点反正是应试。手机里真有一个群,就叫鸡血人生!鸡血爸妈们以前不把语文当一回事,把注意力都放在奥数上。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小升初也好,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各个升学考试都喊出“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口号,尤其是古文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于是乎,古文学习也被鸡血化了。

小学的古文教育,之前完全被奥数淹没,现在则像学奥数一样学。古文如排山倒海一般灌下来,老师逐字讲解,孩子们记住字词用法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典故,通过预习、密集授课、复习、背诵、多次反复、考试等一系列环节,四五年级的孩子也可以把上过的古文篇目讲得朗朗上口。

其实,平均资质的孩子,但凡让他们去上课,只要讲得浅显,内容无论超出程度多少,他们总会反映当堂听懂了。尤其语文,用记忆大法去学,多少有点能学会。就算上量子物理理论课,不也可以深入浅出,有针对小学生的上法,不是吗?

然而学习古文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古人的表达,更多是从人文层面来考虑。文言文不同于口语,是需要学习的,古人也一样是通过学习才掌握的。不过中国传统的学习是有层次,有递进的,用“三百千”启蒙,进而四书、六经,读《春秋》时辅之以《左传》。这种安排在今天未必需要搬用,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可以借鉴的。总的来说,学习的进阶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从浅入深,以识字明理而知人论世。

然而当下以考试为终点的学习,学数学不求孩子们建立起数学思维,学科学不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学古文不冀望孩子汲前人智慧明历史教训,一切都是以肢解后的知识点进行灌输,最后的学习成果全凭记忆。

学习是个长期过程,小学生今天的苦学,是为了小升初还是未来的持续学习?

我的朋友侯桂新也有一个读小学的儿子,他和我一样常常思考小学生为什么而学的问题。不仅思考,他还有所行动,并不在中小学教书的他,却为孩子们编了小古文书。桂新是大学老师,经过多年严格的中文训练,有着自己的古文学习理念。其中选篇都经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如何选择篇目,是编小学生古文辅学书的关键,要不深不浅,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哲理性,也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要涵盖与现代汉语常用表达相关的一些知识,更要注意到连贯性,体现出历史线索。此实非易事。桂新和几个朋友自给自足,为自己的孩子们开了一个古文班,实践自己在古文启蒙上的理念。他在教学中再三验证了篇目的合理性,调整了注释等细节。几年下来,他的讲义已经成熟,遂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孩子们的学习,要想不拔苗助长,也不重理轻文,这真是不容易的事。古文不但是语言文字,更是表达方式。学古文,不仅是学习古人怎样写东西,也要学习古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天下武功系出同源,通过学古文,一式通而百招通,这才是古文学习真正的妙用。语文本来就是包罗万象,文史哲不分家,通过古文学习,窥见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体会一星古代知识分子的千秋家国梦,日后捧书自读,能够读得下去,读得明白,这就是小学生学古文的意义了。中国哲学最讲究中庸制衡,如果古文学习也走极端,那真是辜负了历代大儒的心血。

看到书店里销量最热火的教辅,往往粗制滥造,错误百出,或一味从《古文观止》中搬用,或将高中篇目都放入其中,或注释草草,或译文荒谬,合用者百无其一,想刷都无从刷起。这一本,可能很多妈妈觉得太浅了,我们都学《大学》《中庸》《左传》了!可是娃们才十岁上下啊,心理年龄或许还不到。此书不但选目合理,且附有经过精校的注释,对文中的人物都有所介绍,另有细致的译文,还有几道小习题测测掌握度,并设了“举一反三”环节,将中国历史打通,参差对照,纵贯上下,旁征博引。最后再设一个“自主探究”部分,引孩子们深入思考,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必要的时候,还“画龙点睛”,为孩子们讲解文章主旨,帮助理解。如此周全细致,不仅体现出编者多年的中文训练,更可见其切切爱子之心。愿更多的孩子能够分享这份福气。

世上哪有这么多超前的神童,大家都是普通孩子,现在好好做孩子,打好基础扎实学,长大才能好好服务社会。今天的学习,是为未来无尽长路做好助力。活到老,学到老,哪能将几场考试就作为学习的终点。风物长宜放眼量,孩子们且得学上一生呢。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