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大时代工运中的艰难抉择

1

国脉:谁寄锦书来》,汪一洋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色历史题材写作难度大,出新不易。《国脉:谁寄锦书来》把历史背景推到上个世纪初,大革命失败后的大上海。从这里开始,通过一群邮电工人出身的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展开了大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反映了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命运和斗争精神。

方执一、郑开先、秦鸿瑞出身不同,同期考入邮电系统,成为好朋友。在上海的大革命斗争中,他们成了工人运动的骨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青年经受了腥风血雨的生死考验,他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变化:方执一成了国民党政府官员;郑开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工作;而秦鸿瑞虽然被动地选择加入国民党,但始终坚持在工会工作,一心为工人阶级谋求合法的权益和利益。他们就这样,走过了抗日战争,走过了解放战争,迎来了共和国建立的新时代。

用小说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上海工人运动史是很有难度的。大革命失败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吸取了失败的教训,重新调整了战略,把工作重心转向广阔的农村,转向发动广大农民,建立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工人运动开始进入低潮,进入了一个困难的时期。那些为工人合法权益努力斗争的工人领袖们,他们又是什么处境?过去,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极少涉及这段历史。《国脉:谁寄锦书来》知难而进,有一种探索的勇气,思想的勇气。

对这样的题材、内容,光有探索勇气、思想勇气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历史态度和历史观。《国脉:谁寄锦书来》真实描写了中国邮政的历史,并从邮政工人的生活层面上表现上海工人运动的时代风貌,同时,也真实地写出了所谓“合法”工会政治上存在着深刻危机,在政治上甚至已经偏离工人运动的本质,正在走向自己的反面。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以自己的善良、敬业以及奉献,试图挽救这种危机,但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无法破解困局。作品通过主人公秦鸿瑞的人生轨迹说明,光靠个人的品德、魅力、智慧,要把工人运动引到正确方向,是做不到的。只有先进的政党、先进的组织,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才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体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发挥领导作用。主人公在黑暗的时代苦苦探求,终于看到了工人运动的前景,找到了真正的领导力量。他本人也终于看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坚决告别过去,选择了正确的光明之路。由此,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作品描写了以秦鸿瑞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党的帮助下,终于摆脱了旧政权体制里的那种“工会”,回到了人民当中,建设真正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透过复杂的历史,梳理出清晰的主题线索,揭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必由之路和基本规律。作品的探索和思想的勇气化为深刻主题构架的有力支撑。

主人公秦鸿瑞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实现主题、高度概括时代精神的基本保证。

作为上海工会的主要领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人领袖,秦鸿瑞为了工人利益长期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摇摆,还要受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上海滩上的恶势力的挤压,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识之士,看到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打内战,把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国家民族再次推向苦海,内心是痛苦的、挣扎的、不满的。这种人性的痛苦与命运的坎坷所形成的复杂关系,正是那个时代矛盾冲突的深刻所在。小说抓住了这个基本关系,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文学形象。

起初,他以人道主义者的面目,试图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利益,合作掩盖了冲突,秦鸿瑞领导的工会组织还能左右平衡,为抗战做些事情。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秦鸿瑞们再也无法独立存在了,必然地要有站位的选择——要么站到人民一边,要么站到人民的对立面,没有中间道路。历史就是这样严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党一直关心着像秦鸿瑞这样的民主进步人士,做了大量工作,引导他们最终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弟弟秦鸿宇、秘书黎黛珊、大小姐方念一都是共产党员,但大家都在暗中保护他,等待他,等待他的思想飞跃,等待他转变。他也没有让朋友们失望。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史,就这样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看得出,秦鸿瑞这个人物在现实中有其原型。作家是在真实原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文学形象。这个人物性格内涵丰富多面,作品突出了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独到表现,写了他的苦苦支撑,写了他的艰难抉择,写了他在剧烈时代矛盾冲突中的成熟。从生活原型中升华出来,又大大丰富了生活原型。这个性格,站得住脚,立得起来。有历史的命运感,也很有现实意义,有较高的思想艺术品质。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代小说中还不多见,红色历史题材创作里,也很出新。因为鲜见,因为出新,而成了亮点。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