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这片银河我曾见过

1

《银河边缘004:多面AI》,迈克·雷斯尼克 杨枫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

《耀斑时间》插图

科幻总是令人愉快的。我们当然可以把它当成隐喻和反讽,甚至批判,再或者是观察某些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点。但这种态度绝对不应该去遮蔽科幻小说最核心处的存在意义:它始终应当是令人愉快的。

这种愉快可以来自科学和技术所揭示的,关于历史和未来的无限可能,也可以来自现代文明对人类好奇心、想象力的无限餍足和重新唤起。评价的标准只有一点:科幻迷可以触摸、感受,并且向其他科幻迷转述。而使得科幻小说与其他文类相区别的地方正在于此——这种愉悦是常读常新的。在真正乐于享受科幻的读者来看,凡尔纳可以和叶永烈并列,布拉德伯里应当与托尔斯泰同席,柳文扬自然可以与莱姆把酒言欢。用比较学术宅的话来说,科幻的经典常常是“共时”的。

《银河边缘》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我们很难在出版史上找到将新人新作与历史经典彼此并置的书刊。里面的作品,是对当下科幻迷来说最急需的那一种:整个世界科幻历史的现场正同时向你展开。

第四辑“多面AI”正如其副标题所暗示的,提供的是进入同一种彼此联通的想象空间的一万种方式。这个空间可以是本期特别策划的栏目主题“AI”,也可以是“科幻”的整个文化空间。对于我这样在科幻迷和科幻研究者之间反复横跳的读者来说,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其实是包括卷首语、访谈、笔记在内的非小说类文章——在绝大多数时候,这当中传达的理念往往比小说来得更加直截了当,而且写作者也往往更乐于展现自己性格当中激烈而具有锋芒的侧面:相信我,本期当中的这些内容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连秀恩爱(有好几处)都秀得不落俗套。

而在十来篇小说作品当中,“中国新势力”除了连载完宝树《天象祭师》之外,非常令人惊喜地呈现出了一篇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香港科幻风格的本土作品《血灾》。作为难得成功“出圈”的独特类型,“原振侠”“卫斯理”们将科幻元素与悬疑、动作等类型密切勾连,一度与武侠、言情等在香港形成了极为特殊的文化脉络。我们必须承认,作为曾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在地特征的“港味科幻”,在当下的接续与发展远不能说尽如人意。对于“中国科幻”来说,既有的传统不应当被轻易弃掷。

至于宝树的《天象祭司》,显然是令人放心的精彩。作者既不惮于书写失落文明中的野蛮困苦,浸没知识与智识的血浆,又极佳地呈现了个体与宇宙之间精神往还。在时光的缝隙和沉默之处,读者能见到的,是异质文明与我们当下个体之间的灵魂呼应。这种呼应如此真切,是因为它不仅仅调动了人类关于认知世界的普遍好奇,同时也唤起了凝聚在中国文化当中,关于历史的沉重回忆和幻想。如何在“它者”“别处”看见我们自身呢?宝树在不经意间显露的回答令人振奋。

相比之下在国外作品当中,“多面AI”当中的四篇故事并没有那么令人“惊喜”。毕竟作为一个从两百年前就开始被讨论和书写,与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领域,我们确实也无法期待它仍旧能够提供那种“震我一下”式的惊奇感。我们从这些故事当中看到的是另一种野心——实际上如果你选对视角,会发现这当中其实依旧提供了一种同样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只不过被隐藏在文本的更深处。

西尔弗伯格和普拉萨德的两篇故事书写的都是一种“日常化的科幻未来”,尽管他们仍旧试图刻画某些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但这些事件(以及其中蕴含的变革意味)处在日常生活的轨道和逻辑之内。而麦克考温和刘宇昆的作品虽然是在略带刻意地营造一种疏离感,但他们的导向也已经不再是“遇见不可理解的异族”。换言之,在这些故事当中,AI对生活和人性根底处的入侵是可理解的、可接受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它们所映射出的,人类的日常逻辑和行为方式,反而成为了可质疑、可颠覆的对象。科幻作家们在此时固然嬉笑怒骂,但在最深处采用的都是一种严肃的现实主义姿态——经过了两百年的发展演变之后,科幻已经从一种“认真的想象力游戏”,变成了理解当下现实世界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几篇国外作品的精彩和经典之处就颇为醒目了。阅读这些承续了黄金年代风格的作品,能够让读者重新拾起初识科幻之时所收获的感动与震撼。特别是新开设的“必读经典”一栏,收录尚未被译成中文的雨果奖、星云奖提名和获奖作品,可谓发掘沧海遗珠,功德无量。本期收录的《未解谜的电波》和《机器的脉搏》,尤其适合当下被刘慈欣们惯坏的中国读者。其中书写的发现、探索和牺牲,以及随之而来的艰难、绝望和光荣,触及的是科幻文类最核心处的欢乐愉悦。此外,《耀斑时间》和刚开始连载的《唯恐黑暗降临》,对于年轻科幻作者来说是极佳的学习模仿对象:如何讲述异时异地的有趣故事?如何在紧张刺激的情节推进当中,描绘另一星球的生态和文明?如何在过去与未来的现场,观察人类的生存与情感?

整体来看,我们在这十余故事当中,除去来自文本本身的冲击和感动之外,隐约能够捕捉到一种极为有趣的熟悉感。上世纪中叶的科学想象,在今天依旧能够唤起感动;发生在其他大洲,来自不同发色、瞳色和肤色的吐槽,往往也能正中下怀;甚至原本被一小撮科幻迷所垄断的异星球、时间穿越故事,已经在我们当下的网络文学和文化空间当中充分弥散开来。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分布在这颗蓝色星球各个角落的写作者,在深层次的故事框架和情节逻辑方面往往具有强烈的相似性,尽管最终抵达的方向、产生的故事各不相同。正是在这些作品的陈列与并置当中,诸多边界和隔阂逐渐消融,大约这便是“银河边缘”的真实意涵吧?

(姜振宇,中国第一位科幻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专业评委。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