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爱尔兰人》:杀手是如何炼成的

火狐截图_2020-03-23T05-53-52.867Z

《爱尔兰人》,[美]查尔斯·勃兰特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当谈论《爱尔兰人》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老牌名导马丁·斯科塞斯精心打造的大片,影坛老戏骨的精彩演出,抑或是一桩真实的失踪案?1975年7月,曾经担任美国运输工会主席的吉米·霍法神秘失踪。27年来,他的家人四处奔走,希望得知他失踪的真实原因。直到2002年,该案的主要嫌疑人、时年82岁的“爱尔兰人”弗兰克·希兰拒绝做出“临终忏悔”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才彻底放弃了对案件的追查,将卷宗移交地方检察院。为了完整地解析霍法失踪的真相,检察官查尔斯·勃兰特亲自采访希兰,将长达数百小时的访谈录音整理成书,就有了这本《爱尔兰人》。

如果要给《爱尔兰人》取一个副标题,最贴切的莫过于《我在黑帮的日子》。与斯科塞斯一样,勃兰特严格遵循时间顺序,完整地描述了希兰的一生。只是,不同于斯科塞斯有取舍地对待素材(影片略去了希兰战前的经历),勃兰特几乎是照单全收地将老年希兰的自述记录下来:童年时与父亲的相处,少年时与同伴的游戏,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二战时的从军历程,战后加入黑帮的经过,他与霍法的恩怨……当然,勃兰特不是没有能力选择性地运用材料,他之所以将所有材料不加区分地放到书中,只是为了从不同侧面完整而客观地凸显希兰的人生,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地谈论霍法的失踪。

1920年,希兰出生于费城的一个普通爱尔兰移民家庭。希兰的原生家庭并不存在太多暴力因素,整个少年时代,他从没“干过任何离谱的事,也从未因任何不轨的行为而受罚”,一心只想着谈谈情、跳跳舞,更立志成为玻璃工人,为城里的高楼安装玻璃窗。二战彻底改变了他。他参军入伍,被派到欧洲前线,“习惯了死亡,习惯了杀戮”。战后,他回到美国,偶然结识了黑帮教父拉塞尔·布法里诺,从此走上了被暴力裹胁的不归路。

当然,要系统地描述他漫长的一生,绝对绕不开对彼时美国社会的回顾。在此,勃兰特显现出他的雄心。《爱尔兰人》不是简单的案情实录,更像是对上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随着情节的展开,诸多历史事件被和盘托出,摆上了台面:二战、古巴猪湾事件、美国总统选举、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但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勃兰特的态度:他对政治大势并不抱有太多热情,只是秉持检察官的本能,选择从希兰的经历入手,解析他的犯罪动机。毕竟,没有谁是天生的杀手。每个杀手的养成,都与原生家庭的教化、个人早年的经历、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黑帮呆得越久,希兰越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处境:许多事都“身不由己”。他不是天性凶残的暴徒,却总是在不同的境况下,“身不由己”地被卷了进去,又“身不由己”地拿起了枪。这与战场上的士兵有什么区别?二战时,20出头的希兰没有对上级下达的滥杀战俘的命令提出异议,而是履行军人的本职,“上级派什么任务,步兵就得遵照执行。”这句话放到黑帮的背景下,就成了“上面派什么任务,杀手就得遵照执行”。比如霍法的失踪。希兰明知自己会成为背叛霍法的罪人,仍然要执行命令,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说穿了,他不过是一枚棋子,只配听命于人,不能拥有自己的主张。

勃兰特用细腻的笔法还原了一段非比寻常的人生。细节造就了《爱尔兰人》,造就了勃兰特追求的真实。而正是这种真实,带给我们极致的现场感,也成就了斯科塞斯的杰作。但不管影片动用了多少史诗般沉郁的镜头,去再现这起神秘的案件,还原20世纪中后期被黑帮争斗笼罩的美国,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勃兰特的努力。毕竟,如果离开了他长期大量的案头工作,霍法失踪案能否得到最终的解密,能否引发美国社会的广大关注,今天的我们又能否看到这部电影,都是一个未知数。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