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娇惯的心灵与“被毁掉”的一代?

1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乔纳森·海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相比中文版委婉地追问“‘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原版的副标题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毫不客气地指明了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好心,谬误,以及由此造成的一代人的失败。作者借一趟虚构的探寻智慧之旅反讽地开启这本讨论“人生的智与不智”的书,从1995年后出生的“互联网之子”对异见的激烈排斥,校园中普遍的焦虑与抑郁倾向,到大学管理者明哲保身远离纷争的一再退让,再到政客与学者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或自愿或被迫地回避真正的问题和对真理的追寻,这本书的前两篇明晰地展现出当下美国校园中这些令人忧心的现象。第三篇试图从这“被毁掉”的一代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科技环境出发,从他们父母身上的时代烙印出发,从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与精神变革出发,深入阐述这些问题的根源。第四篇尝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适度放养小孩、教授认知行为疗法、改革大学、推行自由探索、引导学生进行“建设性争论”等等。即便有些论断仍值得商榷,但确实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尖锐、有趣的观察,也提出了许多可供讨论的观点。

面对自2013年前后起,美国大学,尤其是相对精英的校园中,出现的诸多令人忧心的反常现象:学生向校方施压,要求进行言论审查;以激烈的方式阻挠“异见者”在校园中的演讲与活动;攻击自由派教员;青少年的焦虑与抑郁人数大幅增长,等等,两位中间派作者指出了认知的“三大谬误”:脆弱人设的谬误(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情感推理的谬误(永远相信你的感觉),“我们vs他们”的谬误(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正是在这些“谬误”的指导下,受到“好心”的过度保护与过度教育的一代人正在变得愈发脆弱:他们的免疫系统失去成长的机会,从孩童起便不经风雨,远离伤害,常常让理性屈服于难以抗拒却往往不可靠的情绪,对言语冒犯变得格外敏感,容易陷入马尔库塞式的非黑即白两分法。追根究底,“安全主义”的兴起与强化对这一代人的衰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全”一词经历了一种渐变的“概念渗透”的过程,“在情感上感到安全”也成为大学对学生的责任,学生们需要安全空间和触发预警,以免言语和不同观念使他们受到伤害。对“情绪安全”的要求不仅使学生自己失去了发展人性中反脆弱的自由,更剥夺了他们乃至整个大学追求真理的自由。

正如作者谈到,大学之道在于在不同立场学者之间形成作用力,相互抵消他们的确认偏差。通过持不同观点者之间的互相辩论、质疑与检验,大学得以避免偏激与狭隘,通过艰难甚至混乱的争论不断接近真理。然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校园全面左转,政治多样性在教授群体中流失,学生群体在既有的逻辑下不断强化偏见。为了保护“情绪安全”,对异见愈发排斥,连同美国政治极化的迅速升级,校园内外两重现实的撕裂不断加剧。作者在标题骇人的第五章《政治迫害》中,以蒂韦尔(Tuvel)的《为跨种族主义而辩》一文遭到学者联名要求撤稿,长青州立学院(Evergreen State Col⁃lege)因一名教师对有色种族“缺席日”的言论而陷入无政府混乱状态为例,展现了左翼校园同质化下“政治猎巫”的可悲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在蒂韦尔的案例中,教授们不是批判观点,而是直接要求剥夺异见者表达的权利。教授先抱团围剿其他教授,学生有样学样,上纲上线地批斗甚至迫害羞辱有的学者,只因他们坚持某些“令学生不满意”的立场。脱缰的学生既不问对立观点的背景历史,也不问来龙去脉,凡是“伤害了我的感情”的皆为斗争对象。更令人心寒的是,支持这些学者的观点、对他们抱有同情的同僚们也因害怕挑战“正统观念”成为斗争的对象而纷纷噤声,大学管理者更是为了保全自己不犯政治正确的错误,不惜将追求真理与教书育人的天职抛在脑后。教育者的退让与大学生对安全主义信仰的不断加深相辅相成——前者让后者更坚信,他们对自己情绪与感受的捍卫无比正当,曾经反对的声音被逐渐清洗,“三大谬误”成为狂热青年们的斗争宝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全主义的兴起,青年心智的脆弱,普遍焦虑,社会现实的不断撕裂,教育者的自保与退让都在积年累月的彼此促进中不断将学生推上了一条愈发狭窄的歧途,这小径只容得下一个无限大的“自我”。脆弱的青年们在这个充满异见的世界中不得不与一切为敌——他们被教育者的让步剥夺了选择的自由,被剥夺了看到“闭塞的心智”之外其他可能性的权利。而互联网与商业化大数据算法的推波助澜更令人无法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哪怕是虚拟世界的求同存异都成为了奢望,甚至因为网络空间让斗争成本和代价大大降低,网络暴力变成斗争清洗的有力武器。情绪上的对峙成为理智思考的壁垒,我们不断见证这股狂热的非理性战斗精神。不幸的是,这股浪潮似乎已蔓延至欧洲:因“可能对学生造成意识形态上的不适”,意大利的教师已不再被允许在课堂的讨论中表露自己的政治倾向;欧洲高校的管理者取消了许多“令某些学生不适,可能引发抗议冲突”的演讲与活动(例如,亲马杜罗的委内瑞拉国民议会成员埃斯卡拉在罗马大学的演讲被取消)……有益的思想交锋与碰撞逐渐消失,人们自说自话,脆弱到拒绝一切不愿意听的意见与道理,网络上非友即敌,一片混战。

然而即便如此,简单地认为95后的网络时代青年是“被毁掉的一代”也未必公允。首先,如同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离经叛道也曾引发重重忧心,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所有人都认为下一代即将垮掉,但他们最终都推动社会继续向前”,我们也应在警醒与反思中,对当下的混乱保持一种乐观:某个必经的阵痛会带来新的契机,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有其盲目与进步。

风谲云诡的2020年已经过半,小小病毒不仅令世界停摆,更令世界的撕裂与对立前所未有地尖锐。全球化可见的衰落更引导人们逐渐按照部落主义的对抗方式生活,人在困境中体会到脆弱与焦虑,又在与它们的抗争中更加强化了这种脆弱与焦虑。我们不知这一切在未来将以何种形式影响人与世界,但美国大学里呈现的事实触目惊心:教育者的退让只会令学生深入歧途,而那条小径将越走越窄。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