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明镜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

1921年10月,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近年来,从江西海昏侯墓和四川张献忠沉银遗址各种珍奇异宝的传奇故事,到今年3月,三星堆遗址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的消息,一轮又一轮“考古热”此起彼伏。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考古”这个在过去较为冷门的行当,如今在各类图书出版、文博活动和媒体关注的持续影响下,对大众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大量考古类小说及影视作品更是给考古学蒙上了神秘面纱。相对于这些小说及影视作品,考古类图书则以客观公正、严谨理性,同时以深邃、有趣的姿态被大众广为关注。

如今人们对考古的热爱从何而来?哪些图书能告诉我们历史真相的答案和现今诸多文化现象的起源?让我们像考古学家探究文物一样探究其深层答案。

追溯与反思 风物长宜放眼量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快速发展,考古学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日新月异的新发现与新的思想观念彼此激荡,使得早期中国的历史更加清晰。致力于“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的考古学家们结合科学精神,在研究过去文化所遗留下来的遗物与遗迹等各种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以求是,鉴往知来,思考中华文明起源与创新理论研究的方法。

从这个层面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所著的《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探索考古:作为人文的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较为突出。前者首先溯源文化的演化过程,确立文化的三重结构,然后溯源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分析中国文明形成的格局,后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探索中国文化的渊源,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而另一本《探索考古:作为人文的考古学》,则是陈胜前《思考考古》的续集,立足于“考古”本位,向内观看,看到了考古本身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书中提出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应该是站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回归人文本位,充分发挥考古学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对于时下“考古热”的问题,陈胜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首先是国家层面的重视。考古学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大,对于认识中国文化起源,促进自身文化,提升文化自豪感,鼓舞民族精神都大有裨益,更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更加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与精神提升。考古接触的是实物材料,是文化生活里十分具体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爱收藏古物,在欣赏过程中学习与吸收器物所代表的优秀品质。考古跟历史不一样,考古需要实地参观,能把书本知识和具体情景、直接体验结合起来。

最后是体现了文化自信。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开始回归中国文化本位,追寻自身文化来源,这就必定会跟考古学联系在一起,考古的一个长处就是追根溯源,再者就是以超长时间尺度看问题,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必然会带动宏观上的把握,更容易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

 认同与自豪 描画古文明光辉

如何将近百年来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知识,贡献于文化建设,提升国人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是老一辈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杨泓,以及年轻一代考古学者陈胜前等一些富有责任感和远见的学者夙夜厪念的问题。因此,除了陈胜前的两本著作,安志敏的《仰韶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杨泓的《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三星堆文化推广大使刘采采的《古蜀之国:三星堆国宝背后的蜀地文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天府广记》杂志主编萧易的《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书也正因此诞生。

《仰韶文化》作者安志敏一生致力于田野考古,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一带进行过许多考古调查,其学术研究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为重点,兼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其他领域。《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一书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杨泓用讲故事的方式,精心选取47种或遗址或器物,叙述了从考古发掘开始,到揭开它们神秘面纱的整个过程,这些都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引导读者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中国古代文明日益深入的认识。《古蜀之国:三星堆国宝背后的蜀地文明》从三星堆博物馆出土的文物入手,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上打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串联起蜀地文明盛衰兴亡的历史脉络。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物的科学判断、专家的讲解等各个方面,客观揭秘一个鲜活的古蜀之国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为什么中国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为什么中国文明会形成一个超大型的文明?这其中的文化基因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很值得琢磨的问题。”陈胜前表示,“中国文化是我们存在于世的意义的基础。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母体,失去她,我们将无所附丽。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我们不能依附于人而存在,我们需要对世界文明有独特的贡献。”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考古类图书的初衷也正如杨泓在书中提到的那样:“十分明显,一切炎黄子孙,都不应该不了解我们古代文明的光辉轨迹,但是它不是我们可以盲目骄傲的资本,只能是激励前进的动力。如果通过这本力图重新描画出中国古文明光辉轨迹的小册子,能够达到上述目的,那是作者所企望的。”

敬畏与普及 提炼鲜活故事

目前市面上考古类书籍的品类较之前更加丰富,但叙述中华文明的出版物多是从历史学等角度来探讨,且以学术论著为主,从考古学层面加以梳理的普及读物相对较为匮乏。

对于考古科普图书的创作,作者们同样以十分严谨的态度对待。《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责编章懿告诉记者,作者杨泓以专业的态度对待这本科普读物,百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均选列其中,提纲挈领,主次分明,叙述得当。同时难能可贵的是,考古文化在他的笔下排成了优美的阵列,落实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充满着美的光辉的物件和生活,从“陶轮旋转的魔力”到“尊严的礼器”再到“追求享乐的市民生活”,无不为普通大众的阅读铺平了道路。同时这本书的图像资料十分丰富,大至墓葬、寺塔、遗址,小到铜镜、玉佩,涉及日用器皿、家具、兵器等,十分便于阅读。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萧易总是能从史书方志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在历史的瀚海中打捞出一枚枚珠玉,他还能从繁浩的学术中跳出来,从藏于荒野的岩壁上,提炼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故事。”该书策划责任编辑邹湘侨介绍道,这本书从微观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触摸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仰韶文化》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什么叫“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村落和建筑、生产活动、手工业的发展、文化艺术和墓葬习俗等内容。该书的写作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考古学资料,但现在看来仍是一本严谨、详细、全面介绍仰韶文化的读物。

“虽然我本人很喜欢历史与考古,但很多知识在一开始也是完全不懂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多问、多写,抱有敬畏之心,谨慎创作。如果我写出了自己不太确定但又极度想要表达的观点,通常会发给多个考古学家、蜀学学者审读。在得到一致肯定的答复后,我才会将其放入文章当中。我不是学者,但我知道学术类的言论,一定要严谨,稍有不慎,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认知。”作者刘采采表示,作为三星堆文化推广大使,这本书相当于是自己10多年来的一个学习采风记录,从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的角度去了解三星堆文化,因此书的内容相对来说浅显易懂,属于不限年龄与职业的科普类作品。这本书的内容也不限于三星堆文化,还包括了古蜀的山川河流、神话传说等。换个角度看,也可以当作古蜀国文化地图来使用。

责任编辑:陈晓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