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妻》,阿乙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近日,青年小说家阿乙的最新长篇小说《未婚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12月14日晚,该书以“记忆辽阔,一触即发”为主题,举办了线上发布会。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阿乙研究专家、文学博士徐兆正与作家阿乙一起,畅谈《未婚妻》的故乡情结、多重自我和形式创新。诗人陈东东、蓝蓝、宋琳、庞培,翻译家、作家余泽民,汉学家吉来,作家淡豹、林白、鲁敏、王威廉、安德烈·贝利尼,评论家杨庆祥、胡少卿、陈培浩、徐阿兵等,通过视频表达了对《未婚妻》的喜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代表主办方致辞,活动由《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主持。
在中国当代,阿乙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生于乡村、长于县城、寄居一线城市的经历,让他始终有一种在边缘野蛮生长的“野生”的气质;同时,他极高的审美悟性、开放的阅读视野,让他的写作总是能够打破审美陈规。之后,因为生病,他的创作更是进入了一片隐喻天地,与死亡相逢的遭遇让他对命运、生活、人性、时间和空间,都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理解。
阿乙最新的长篇小说《未婚妻》,既是阿乙风格的延续,也包含着他更成熟的自我认知。中国作协主席李敬泽以世界文学名著《尤利西斯》有潜在的对话文本、《荷马史诗》中有《奥德赛》作比,高度评价《未婚妻》与读者、与时代、与自我、与命运对话的特征。臧永清社长形容这种想象是“拿着放大镜一般地在关注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
寻找丈量精神世界的尺度
《未婚妻》从记忆入手,打量小镇警察、文学青年、外省人的命运现实,捕捉爱、醉、病、生与死,精微摹写中国县城及乡村的流动变迁。很多普通人的一生,都涌现到了作家阿乙的笔下。
青年评论家徐兆正是阿乙的朋友,追踪阅读和研究阿乙多年。他简短回顾阿乙的创作历程后认为:“《未婚妻》是阿乙对自己的一次再造。在故乡瑞昌生活的经验,除了是空间意义的,也是时间意义的。同时,既是功能性的,也是确立了他的自我本体的……所以,他才能够将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一次订婚写得风生水起,甚至让这样一件小事具有了包蕴整个世界的弹力。”
《未婚妻》中,“我”是一名小镇警察,在一次公干的时候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然而,情感这种形而上的波动仅仅一刹那,接下来情感变成婚姻。于是,县城版的门当户对被提上日程。“未婚妻”一个看上去有时代感的词,就这样与当下的时代,与永恒的中国婚恋伦理结合在一起。“未婚”,这确定的又尚无结局的过渡状态,让阿乙的小说获得了无尽的空间。《未婚妻》于是也获得了审美的辽阔。
在《未婚妻》里,阿乙用抽象和具体、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往返穿梭,通过一次庄重且刻骨铭心的爱的回望与反刍,实现了多重和解,他激活了有限的自己,打开了“我”作为一个儿子、未婚夫、准女婿、准成人、前途无量的县城青年的多重身份。
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涉及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关于一个从县城出发的“奥德赛”如何去到广大的世界中。现在阿乙把这个书写的方向倒转了过来。因此,《未婚妻》实际上书写了一个时代、几代人的精神秘史。
激活记忆 再造人生
在过去的写作中,阿乙一直惜字如金,他的叙述精确、简洁、冷峻。他说这得益于自己九年的记者经历,简洁是他的职业修养。而在《未婚妻》里,他的语言依旧是追求简洁的,但思维方式上、叙述结构上却采取了一种异常繁复、绵密的方式。
他的尝试很像“意识流”,但又绝不是漫无目的的流动,他始终为了逼近爱情的本质、人性的真相和生活的真理。他采用“芝诺悖论两分法”——在 A和B的中间,又走到B和C的中间,以此类推,像数学求解一般去穷尽所有的细节、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小说在故事和人物的推动中又产生了“飞矢不动”的效果,如我们此刻的阅读,身体未动,心游万仞。
《未婚妻》打破了线性的叙事节奏,重新贯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将所有的目光叠合,照亮了一个人、一段感情全部的丰富和复杂。诗人蓝蓝说“这是诗人的技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顺序,重新在文字里组合,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实”。
阿乙的阅读量是有目共睹的。对成熟作家而言,阅读一直是补充素材库的重要途径之一。阿乙对《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等经典著作的反复阅读,都体现在《未婚妻》中,他甚至不惜为此加了很多注释——让一部小说像一部学术著作一样,言必有据。除了经典引文,他注释的另一部分是瑞昌方言。在这样的互文中,阿乙始终在寻找一种表达自我的开阔地带。
在《未婚妻》里,阿乙宛如一个“时空穿越者”,通过对一段未完成的婚姻的描写,通过对曾经名为“艾国柱”的小镇警察的追忆,开辟出丰盈、充沛的精神国度,以及广阔无边的小说空间。他用记忆激活记忆、现实激活记忆、阅读激活记忆,重现一个人业已失去的青春和安稳。他既面向经典,又再造经典。他用记忆、书写、野心和孤绝赤诚的爱,酣畅淋漓地再造了一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