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3本好书

20230328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3本好书1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和政治评论家,著述颇丰,全球高被引作者之一。195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直至荣誉退休,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亚利桑那大学语言学教授。以《句法结构》(1957)等著作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引发了多学科的“认知革命”。

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的目标不局限于以语言生成理论做出的技术性贡献,他还将该理论融入视野更开阔的语言与人类心智的关系中。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他假设人类生来就有语言结构背后的普遍原则的内在知识。乔姆斯基的观点及其思想恢复了语言在认知心理学和心智哲学的核心地位,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极大 影响。他重新定义了语言学这门学科,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纪思想史上的永久地位。

乔姆斯基的三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1.《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上的一章》

[美] 诺姆·乔姆斯基 著; 田启林 马军军 译

二十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的浓缩

语言的创造性现象对心灵科学至关重要

笛卡尔有可能不愿意让别人觉得他看起来是在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心灵

笛卡尔试图用科学提供的方法,特别是接触力学所用到的方法,解释语言使用现象中的创造性。从接触力学的确定论角度审视,语言的创造性现象是荒诞的。于是笛卡尔推论说,如果科学无法解释这类现象,一定是因为某种非身体的东西发挥着作用。笛卡尔称之为“心灵”。

笛卡尔假设(但并没有经过论证)人人都知晓自己有心灵(按他的说法讲,人是理性的、思维的存在)。那么如何确定其它的存在(如类人类、动物或机器)是否也有心灵?他建议可以对他们进行提问或诱导他们说话,然后观察他们的语言行为。他认为,观察使用语言的方式足以能够确定你是在和人类而非僵尸、机器或动物交往。之所以足以能够确定,笛卡尔认为是由于人类使用语言时体现了创造性。他十分严谨地指出,他所说的人类包含各种智力的人,显然与教育程度或社会地位等无关。

但是,这种创造性不存在于其它生物体的行为和行动中,即使它们经过训练会发音或写字。这种创造性也不存在于机器中,即使这些机器已经内建或内置了发音或写字程序(或通过广义学习程序“学会”了发音或写字)。笛卡尔写道:

没有一种动物或机器,能像人类一样为了向他人表达思想而使用语词或把其他符号组合在一起。我们当然可以设想构造一台可以发声的机器,甚至发声的同时做出对应的肢体动作从而引发器官变化。……但我们不可想象这样的机器能像最愚笨的人那样把语词组合成不同的序列,从而对呈现的任何问题给出恰当的、有意义的回答。

我对笛卡尔的观点做一点解释。他注意到,不同于机器或动物,人可以组合生成无限多的语句,而且能让这些组合承载意义,恰当连贯地符合语篇语境的要求。

现实环境中可能没有任何东西导致这些语句出现。

《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上的一章》是乔姆斯基论述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语言使用的创造性;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学中的描写和解释;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在这部著作中,乔姆斯基把当代语言理论的根源追溯到17世纪。例如,有关“表层结构”和“底层结构”的设想其前身可以在法国“保尔・罗雅尔语法学者”中找到,现代语言学的其他重要观点可以溯源至笛卡尔,这些观点如人类先天就有语言原则的知识,借助天生的原则和结构,人的心灵能够从各种感官中吸取零散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

20230328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3本好书2

2.《句法结构(第2版)》

[美] 诺姆·乔姆斯基 著; 陈满华 译

乔姆斯基划时代的著作

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20世纪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语言研究有悠久的传统,它可以追溯到伟大的古代文明社会。对《句法结构》(1957)的背景做一些说明,可能会有助于理解这部专著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所处的地位。

《句法结构》本来不是为出版而作。它曾是我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讲授的一门本科生课程的讲义,后来编辑整理成书稿。当时摩顿出版公司(荷兰)正在策划一套学术丛书,有一位编辑建议我以此讲义投稿,我就提交了。

书中材料主要来自那时尚未出版的书稿《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后者的内容要广泛得多。这两本书都是所谓的“生成学派事业”早期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业在当时几乎没有存在感,且一般不认为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一部分。我开的课在麻省理工学院是最早的此类课程,在任何地方也都可以说是最早的。上述情况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并非偶然:这是一所理工科大学,当时几乎没有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直到多年以后,美国的主要大学才认可了该事业。美国树立了一个样板,后来世界各地也都纷纷效仿。

《句法结构》的框架反映了这样的氛围。本书前边的几个部分,也就是开头几堂课的内容,讨论的话题包括自动机理论与语言范畴、应用于语言研究的马尔可夫过程与统计近似值的不充分性等,麻省理工学院自然科学、工程学及数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话题感兴趣,但那时人们却并不认为这些内容属于语言学。《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一书省去了这些话题,而人们曾预期该书会对生成学派事业——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做出潜在贡献。

以上文字摘自《句法结构》(第2版)汉译版序

20230328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3本好书3

3.《语言知识:本质、来源及使用》

[美] 诺姆·乔姆斯基 著; 李京廉 等译

理解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一部力作

多年来,我一直对与人类知识相关的两个问题颇感兴趣。第一个问题是解释何会在那么有限的证据面前所知如此之多。第二个问题是解释我们为何会在那么多的证据面前所知如此之少。第一个问题我们可称之为“柏拉图问题”;第二个可称之为“奥威尔问题”,它类似社会和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弗洛伊德问题”。

关于柏拉图问题的要义,罗素在晚年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充分阐明:“为什么人类与世界的接触是如此短暂、因人而异且极其有限,但却所知颇多?”在某些思维和理解领域,我们的知识具有范围宏阔、高度具体且极度精细的特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拥有相似背景和阅历的人共享该知识。信念和期望系统、解读和经验整合模式,乃至更广泛的“认知系统”也都别无二致(其中“认知系统”里只有部分内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只要我们稍加用心地考虑一下这件事,就会发现那是一个涉及“刺激贫乏论”(poverty of the stimulus)的问题。尽管认知系统必定以某种方式反映我们的经验,可当我们认真描摹这些系统的特性以及构成它们的经验时,就会发现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应该是鸿沟)。柏拉图问题就是要解释个体是如何在有限的可用信息基础上获得既具体又丰富的认知系统。认知系统源自经验与机体构建和处理经验的方法之互动,这个系统包括分析机制以及成熟和认知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那么,柏拉图问题就变成是确定那个桥接经验与所获知识或认知系统之间缺口的内在禀赋是什么的问题,认知系统从知识的真值要求中抽象出来,可推广到与信念、理解、解读等有关的甚至其他更多系统。

这方面的人类语言研究尤其有趣。首先,它是一种真实的物种属性,处于人类思维和理解的核心位置。再者就语言而言,我们能进而相当深入地刻画所获得的知识系统(英语知识、日语知识等),并确定儿童获得这种知识所依赖的证据;我们还能拥有各种可获得系统变体的大量证据。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确定构成人类“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的生物禀赋的本质。语言官能指的是心智或大脑中产出语言知识的内在构件,当给定语言经验时它能够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系统。

……

以上文字摘自《语言知识:本质、来源及使用》前言

20230328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3本好书4

责任编辑:LI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