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陕甘宁》,韩毓海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读到韩毓海教授的大作《风起陕甘宁》,感慨万千。
《风起陕甘宁》不仅是一部讲述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的作品,更是一曲壮丽的史诗,一幅生动的画卷,它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经验,展现了中国革命最深沉、最坚韧的力量。作者以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独到的历史视角,把史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激情有机结合,将我们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让我们感受那些在风云变幻中运筹帷幄的英雄共产党人的身影,感悟那蕴含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伟大的革命精神。
陕甘宁,华夏文明的圣地,曾一度被视为偏远落后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如同凤凰涅槃般焕发出新的生机。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韩毓海教授在书中提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我们要认识这个陕甘宁边区,它有缺点,叫作‘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但是只有陕北根据地保留下来了,其他的根据地都丢了。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书中详细描绘了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历史场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暴风骤雨中的坚定前行。《风起陕甘宁》一书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英雄形象。他们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或是冀朝鼎、王学文这样的党内经济学精英,或是英勇无畏的士兵,或是默默奉献的民众。这些英雄人物在革命的洪流中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精神的真谛。英雄,不是在舒适中安逸的人,而是在风暴中挺立的人。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顽强的斗争意志和紧密的团结。在陕甘宁边区,人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不息。他们无私奉献,甘愿为革命付出一切。他们具备顽强的斗争意志,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同时,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一切发生在陕甘宁这块土地,并非偶然。
正如作者所言:陕甘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这里,人民勤劳、淳朴,具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点。这些特质也滋养着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在革命过程中能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并在相互融合中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成就了伟大的陕甘宁。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科学结合。这种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策略和方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党的政策制定和战略部署上,更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体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革命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魂。陕甘宁边区的革命精神也深受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忠诚、勇敢等价值观念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务实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也对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陕甘宁边区,人们注重实践、注重团结、注重集体利益,这些思想观念为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因此,陕甘宁边区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新中国建设的预演和探索。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不断成熟,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新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这种精神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乃至我们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无比珍贵的财富。
正因如此,《风起陕甘宁》是一部集历史价值、深刻思想和教育意义于一身的佳作,于今日尤其有启发。当然,这要归功于作者既深沉又富有激情、将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洞察力,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
每读韩毓海的作品,总是非常解渴,内心充满力量。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中,与书中的历史人物共同经历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黄土高原上,风起云涌,英雄辈出,革命之火永不熄灭。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何其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