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短篇小说《房间里的伏尔泰椅》,刊于《当代》2024年5期)
艾玛《房间里的伏尔泰椅》是一篇由梦境构筑心理的短篇小说。弗洛伊德曾言:“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以此为据,何为梦境?梦是潜意识欲望和冲动的体现,是愿望的达成。作品以一把伏尔泰椅作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回忆与孤独的空间,构建了一个过去与当下交织、虚幻与现实并存的纸上世界。而“伏尔泰椅”作为这一故事的核心意象,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妻子的离世使主人公变得浑浑噩噩,内心荒芜残缺。作家在小说中反复提及主人公频繁梦见的白色房间和伏尔泰椅,并对房间的构造布局进行了近乎偏执的学术型描写,如窗户到墙的步数距离、窗框木头的纹理、伏尔泰椅椅垫的布料……这些梦境中的种种元素正是主人公内心深处无意识的现实投影,它们见证了两人的笑与乐、哀与悲。它们是精心挑选的家具,是带有妻子美好回忆的载体,却也刺痛着主人公夫妇生死相隔的别离。“伏尔泰椅”作为小说中的核心象征,其意义也远不止于一把椅子本身。它代表了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舒适与安定的渴望,以及内心深处未解的情感纠葛。白色狭窄的房间,是梦境、更是现实。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不仅让读者与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引发了对于人性、爱情、死亡等深刻议题的思考。小说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强,以及人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复杂心理反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人格理论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小说中,主人公反复梦见的白色房间及其中的伏尔泰椅,可能象征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本我需求。白色房间可以理解为一种纯净、原始的状态,而伏尔泰椅则可能象征着某种舒适和满足感的来源,这些都是本我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直接体现。尽管小说没有直接提及超我的具体表现,但我们可以推测,主人公在现实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构成了其超我的一部分。这些规范在梦境中可能以隐晦的方式出现,影响着主人公的梦境内容和心理状态。
艾玛自2007年创作第一部小说《米线店》开始,就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而后这个理念也一直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艾玛的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她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剖析,揭示出社会制度、人性善恶、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她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公平、善良的向往和追求。白色房间虚构幻象的背后,投射出的是关于爱情的经典主题:人类的秘密书写源于什么也无法阻挡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