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人间一束光》,王计兵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勺子碰锅沿,那天,和爱人吵了一架,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到人生观,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不知怎么,我脱口说出:“人生,是一场采蜜的过程。无论过往有多苦,生命最终还是要酿出蜜来。”爱人突然叫了暂停:“你先把刚说的话记录下来,免得吵完架,这些‘金句’就忘了。”我们的争吵戛然而止。然后我开始反思,向她道歉。满天的乌云烟消云散。
这是我们生活中文字产生的力量,不仅影响到我,也影响到我的家人。我一直喜欢写作,久而久之也影响到家人,即使是在争吵中,仍记着那些“金句”的迸发。于我而言,没想到,文字的力量居然能及时修复我和爱人之间偶尔产生的缝隙。
关于文学,我打过许多比方:如果生活是苦的,文学就是服下一味药后含着的一颗糖,糖的甜蜜就会贯穿整个岁月;如果生命是一种攀缘植物,文学就是插在地里的竹竿,给我的生命提供了向上的支撑力。文学是落在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尽管不能改变什么,但绝对会让我变得精彩。不同阶段的经历,使我对文学有着不同的感受。
1988年,我第一次远离故乡,成为一名年轻的农民工,初次对人生产生了思考。那个时期,也是我最迷茫的一个阶段,我爱上了阅读,后来爱上了写作。文学就是插在地里的竹竿,不断地为我的生命提供了向上的支撑力,支撑着我不至于在迷茫中匍匐,不至于在泥泞中挣扎。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感觉,只有你愿意打开,幸福才会扑面而来,无处不在。我曾经在一家砖厂工作过7年。每天晚上,趴在砖厂的通铺上,写下文章,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引发我对生活的思考。写完之后,我会把稿子扔进厨房的灶膛,成为第二天早上烧火做饭用的引柴。当那些文字燃烧成火焰,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谁说文学无用,它如此火热、跳跃,提供给我“一日三餐”。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只写作不投稿。谈起那些过往,有人会问我,可惜吗?我想说,人生没有一段经历是白费的。即使有些日子,我们一无所获,那也不是真正的空白。那些空白,是为了未来更好地书写而预留的纸张。就这样,我一边好好活着,一边努力写着。把生活过成一种固体的形状,把爱好变成液体。当它们相互纠葛,就形成了我生命里的山水。2018年,我成为一名大龄外卖小哥。因为工作原因,争分夺秒的生活无法给我的笔墨写作提供时间。我便改变方式,用语音去写作。在等餐间隙,甚至是等电梯的瞬间,一旦灵感触发,我都会快速地留下一段语音。当安静下来时,再把这些语音转成文字,整理成一首首诗歌。因为生活的不断变化,我从最初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写作,转向了更加便捷的诗歌写作。在情感深处,我对于文字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而这种生活和写作的相互碰撞,意外地为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5年送外卖的工作间隙,我写下了3000多首诗歌。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然也是需要一份幸运来眷顾的,而我恰恰就是被幸运眷顾的那一个。2022年,我的一首不足百字的小诗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媒体和出版界的关注。生活迅速为我打开了另一条道路,至今已经出版三本诗集,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年我五十六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一代人不断退出舞台,愈发感觉文字成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依靠。当我记录那些永逝人的名字:王丙现、包成珍……每一个笔画都不可替代,是血,是命,是命里的魂牵梦绕、依依惜别和万般不舍。
如果我是一束被写作拧亮了开关的光,我愿意义无反顾地为余下的生命照亮一条路,用尽所有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