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往前走得既快又远的时候,就一定会回望自己的历程,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心理,也是某种向文明致敬的方式。由此,对历史文化的融合书写必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态。
《国宝》,祝勇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祝勇的《国宝》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它以故宫文物南迁为背景,将重大历史事件与家庭日常并置,展现出“具体而微”和“一镜到底”的生活场景,为读者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且充满温情与坚韧的历史画卷。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先秦石鼓等文物,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珍宝,更象征着文明的重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作者通过讲述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从文物的装箱、运输路线的规划,到途中遭遇的艰难险阻,让读者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真切感受文物南迁之路的艰辛与不易,进而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赵德发的《大海风》是一部海洋题材长篇小说,以1906年至1937年为时间跨度,将青岛、上海、大连等港口城市作为故事发生地,生动书写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史与航运史。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积贫积弱,西方列强入侵,国内兵连祸结。作者通过主人公邢昭衍的经历,展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抗争,深刻地表现了人海关系之变以及时代风云之变。此外,书中还出现了张謇、王献唐、庄陔兰等历史名人以及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他们的存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与真实感,还进一步突出了主题,加深了作品的内涵。
滕肖澜的《平衡》是一部独具匠心、深入剖析当代人生活与内心世界的长篇小说。作品打破传统叙事模式,采用梦境与现实相互切换的方式,甚至融入梦中梦的设计,构建出一个虚实交织的故事空间。该书通过主人公葛向阳的经历,深入探讨了当代人在家庭、职场、情感等多方面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对人生平衡的不懈追求。人们用效率衡量生活,在虚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情感重建和自我认知重构成为寻找平衡的关键。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现象,展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渴望与诉求。
陆春祥的散文集《烂漫长醉》包括“山水有烂”与“漫辞”各两卷,以独特的视角、灵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家国情怀、民族情感融入到对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书写中,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体现了文化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多元。
《轨道》,【英】萨曼莎·哈维 著,中译出版社
202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轨道》是一部极具诗意的意识流小说,描绘了在一座国际空间站发生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6位宇航员相聚于此,空间站每24小时运行16圈,这意味着宇航员们会看见16次日升,16次日落,每90分钟便能完成一次环游世界。作者萨曼莎·哈维在这部自称为“太空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呼吁,关注世界和平、保护生命的尊严和人类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