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榜单上的书可以分为“记人”和“记过去”两部分。“记人”的书,我们从人少往人多去看。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是“北大学者书房”系列图书的第二本。它围绕的虽然是16位北大学者的书房,但其实,就如看电影虽然是看故事,但终归还是看人一样;看学者的书房,最终看的其实还是学者本身。能见识到贺桂梅、罗新、陈平原等16位学者的私人书房,看他们谈读书与藏书,着实不易。
《黄河守艺人》是一部人文纪录片,以黄河文化为背景,讲述了24位非遗传承人在时代浪潮中对技艺的热爱、坚守和创新。难得的是,创作者力求与当下年轻人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同名的《黄河守艺人》图书特邀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与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参与其中考古、历史部分的撰稿。
顾明远先生的著作《我所认识的大先生》,回忆了他与46位大先生的交往故事。顾先生出生于1929年,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比较教育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一位“大先生”。书中谈到的“大先生”有些是他的老师,有些是他多年的工作伙伴,他们或为教育学科的发展耕耘数十年,或在讲台上奉献一生。笔者是晚生后辈,没有评价这些“大先生”们的资格,还是引一段书中的话吧:“大先生们质朴的奉献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这些大先生身上,我们会找寻到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的力量,也可领悟到何谓人生的价值。”
《春运(1954—2024)》,杨登峰 著,中华书局,2025年1月出版
《春运(1954-2024)》以图文书的形式,回望了时间跨度70年的春运变迁。于是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人背着沉重的行李,抱着年幼的孩子,或与亲人挥手告别,或与久别的家人紧紧相拥。我们看到他们的期盼与焦虑、疲惫与坚韧、泪水与笑容。当然,我们也必然会看到铁路职工的默默奉献。那一幅幅画面,既令人震撼,也令人感慨万千。
“记过去”的书,选一本通俗的来介绍。《货郎图:小商贩肩挑大历史》和同是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在观察和写作方法上近似,都是用“放大镜”来观察古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观察的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货郎图》。他“以百物杂陈的货郎担为中心,在逐一辨识所有货物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从微观到宏观、从图像史到社会史、从小人物到大历史的追踪”。
《鲁迅诗传》,黄乔生 著,商务印书馆
篇幅所限,其余的书只好略说。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以小说和杂文名世,但其实,他曾创作过新旧体诗70余首、散文诗20余篇,还有译诗若干。读他的诗,脑子里闪过的却还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样子,还是那位“大写的人”,所以《鲁迅诗传》归在“记人”部分。余下4种都归在“记过去”里。《中国文化简史》《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与“过去”的联系。《拾光纪:考古打开的时间胶囊》“以文图结合的方式,述说了中华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空间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独特性,展示了文明的多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