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尊严论》,姚轩鸽 著,研究出版社
财税伦理学者姚轩鸽所著的《纳税人尊严论》是对纳税人尊严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的学术著作。作者将纳税人尊严界定为“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或之后所获得的尊贵、庄严的愉悦型心理体验”,并将其作为衡量治理效能的核心尺度,为理解和实践新时代“财税逻辑”提供了有力参考。
作者将系统思维引入对纳税人尊严的伦理分析,从宏观上指出经济、政治、道德与文化体制四类要素对纳税人尊严的影响,从中观上围绕税制和预算制度两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公共产品的质量或性价比问题,强调财税改革与系统性制度变革的协同,再从微观上指出教育和个体修养要素的意义,既倡导征税人从言传、奖惩、身教、榜样四个维度对纳税人进行尊严品质培养,也倡导纳税人个体从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个方面将社会尊严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尊严品质。这样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制度—系统—人”的全链条治理框架,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以人民为中心”的财税治理作出了理论贡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财税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这内在要求财税治理既承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和道德伦理。一方面,作者通过跨学科整合构建纳税人尊严“概念—结构—类型—性质”四位一体的系统性理论研究框架,推动形成财税治理的新认知。另一方面,对提升中国纳税人尊严当前面临的实践挑战进行了深刻分析,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性、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的兼容等方面揭示了现代税收文明的深层伦理逻辑,为提升财税治理文明位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书以纳税人为价值原点,发扬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跨界研究拓宽了提升纳税人尊严的视野,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创新性的思考和整合方案。作者创造性地引入边沁的“幸福微积分”,提出以“强烈程度、时间长短、时间远近、确定程度、纯粹程度、增值程度、所影响人数”来计算“税痛”量的大小;又引入马斯洛等思想家的研究成果,得出一个规律:“纳税人涉税需要的满足对其生存的价值大小,与其等级高低成反比;对其发展的价值大小,与其等级高低成正比”,这启示我们,在纳税人权利实现和制度设计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作者借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 8402—1994)理念,对公共产品质量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强调评判公共产品质量应当包括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行性、合法性及有效的“否决机制”,为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能提供新思路,契合财税治理的“人民观”。
作者认为在税收营商环境评价标准上,当前世界银行采用的“纳税数目、纳税时间、总税率、报税后指标”四要素指标评价方式,仅能测量经济的体表温度,却无法诊断“价值贫血”。呼吁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节俭等道德原则在税收营商环境建设中的进一步融入,助力充分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提升纳税人尊严的作用,又会产生“数字鸿沟”或网络暴力行为侵害纳税人尊严。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建立纳税人表达机制、强化纳税人权益维护机制建设等诸多对策。这些思考,有利于重构大数据时代的财税伦理,启发我们对新技术运用的思考。
作者认为,财税现代化并非简单的古代与现代的对比,更在于将现代文明基因融入财税系统的灵魂再造。比如,既要吸收全球税收治理的普适规则,又需激活“天下为公”的传统治理智慧;既要在数字经济中重构边界,又要守护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初心,不断让中国式财税现代化逐渐构建起具有伦理温度、制度弹性与文化韧性的新型财税治理生态。
进一步而言,作者提出的“纳税人尊严”核心命题,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财税学诠释,也是对“帕累托最优原则”的坚守,这是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税务实践贡献的独特智慧,更是新时代构建“有温度的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柳华平、黄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