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考古工作者的学问人生与家国情怀

唐城考古·丝路玻璃
《唐城考古·丝路玻璃》,安家瑶著,中华书局2024年9月第一版,98.00元

安家瑶老师是我敬重的学者,曾长期主持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城——隋唐长安城的发掘与研究,多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西安研究室主任,一直从事汉唐考古、城址考古与保护。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1997年被德国考古研究院聘为通信院士,2013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唐城考古·丝路玻璃》是安家瑶老师的文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中的一部。多数文章以前学习查阅过,再读,重新感受安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问智识,还有令人感动的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这部文集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考古篇、古代玻璃篇和文化遗产保护篇。

第一部分收录的是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潜心之作与收获。《中国考古学的九十年》是为一次出土文物展览写的考古学术史的简要回顾,2012年在美国英文发表,2013年在国内中文刊出。选取考古学发展史上重大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回顾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这篇精炼的学术史在记述大事件的同时也有鲜活的细节,让学术史充满了人情味,也饱含着安老师对前辈师友的深厚感情。

陕西西安,周秦汉唐,历史上有多辉煌,考古工作就有多繁重。《唐长安城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长安城的圜丘及其源流》《唐大明宫含元殿龙尾道形制的探讨》,每一篇论文的背后都是一场艰苦的发掘。西明寺是唐长安城的重要寺院,通过发掘证实了西明寺位于长安城延康坊的西南部,占四分之一坊之地,为研究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沿革积累了宝贵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指出了西明寺对日本奈良佛教的影响,认为“日本奈良大安寺是模仿唐西明寺的伽蓝配置”,对唐西明寺对大安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天是古代的一种国家重要祭祀活动。“圜丘”又称“圆丘”,元代以后称为天坛,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隋唐长安城的圜丘是建于隋,沿用于唐,早于北京天坛1000余年的皇帝祭天的重要礼制建筑。1999年,安老师带领西安唐城队对隋唐圜丘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搞清楚了圜丘的形制特征。《唐长安城的圜丘及其源流》是为纪念考古所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所写的论文,是当时最新考古工作进展的披露。文中深入探讨了隋唐圜丘形制的渊源,以及唐以后圜丘形制的演变,受到广泛关注。含元殿是唐长安城大明宫的正殿,20世纪90年代为含元殿保护工程,在安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大面积揭露的方式发掘了27000平米。《唐大明宫含元殿龙尾道形制的探讨》认为龙尾道设在殿堂两侧的形制很可能创自唐大明宫含元殿,探讨了含元殿龙尾道形制对我国边疆地区民族政权和邻近国家的影响。

考古部分里还收录了两篇与佛教相关的出土文物研究文章。《唐代黑陶钵考》认为远古时期的黑陶工艺在唐代曾一度复苏。文章还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存的一件圜底敛口黑陶钵的时代给出了新的认识。《西安沣西出土的唐印本梵文陀罗尼经咒》通过画面内容、绘画风格和印刷特点等,研究推定这件出土情况特殊的经咒年代为唐玄宗时期,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诞生时期的重要实物。使一件不起眼的文物价值得以凸显。

与古代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等的研究比起来,古代玻璃的研究是非常小众的。安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就形成了古代玻璃研究这一学术兴趣,是国内外最早开展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导师宿白先生指导下,她对1949年以来出土的西汉—北宋的二百余件玻璃器皿进行整理和考察,系统研究了中国早期的玻璃器皿,1982年完成了论文《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1984年在《考古学报》发表;1986年,大英博物馆东方陶瓷协会译为英文独立成书出版。如今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必读的重要文章。后来又有英文论文在国外发表。

四十余年来,她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美丽的玻璃,从研究生时代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玻璃器皿的研究,到工作以后对各种考古发现,墓葬、遗址、沉船、寺院等出土出水的玻璃器进行追踪式研究,在古代玻璃器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考古发现的玻璃器比较零散,量少,早年间资讯也不发达,安老师如同大海捞针,串起中国早期玻璃器发展的脉络。她的研究以小见大,一只碗、一个瓶、一颗珠,用严谨的传统考古学方法,细致地考察出土地点、共存器物、器物类型、器物纪年、器物装饰等,同时,结合古文献研究和先进科技手段的检测,对古代玻璃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安老师的研究注重与国外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以探讨中国玻璃的起源、发展与传播,从小处着手,视野宏阔,关注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的学术问题,探讨的是人类文明互鉴的大学问。

考古学家整天与废墟为伴,严寒酷署,守护着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与文明。安老师担任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十、十一届),以自己多年的考古工作实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一份份有价值的提案,这些提案逐渐地一一落地。

2012年3月安老师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建立中国国家考古博物馆的提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2019年1月成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中国考古博物馆。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考古博物馆进行专题考察,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迅速成为北京热门博物馆之一。作为考古博物馆的首任馆长,考古博物馆建设的亲历者,今天捧读这篇提案,我依然感受到安老师的拳拳之心。作为后辈,我们也在努力接过前辈们手里的接力棒,奋力跑好自己的一棒。

2005年《关于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抢救工作》的发言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南水北调沿途的文物抢救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关于中华文明标志城项目必须再搞科学论证》充分体现了考古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2012年《关于全面推进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的提案》助力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

安老师研究的贡献不仅具有深厚学术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这部文集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为我们展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对文化遗产的热爱融于生命里,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扛在肩上的考古学家的社会担当。

总之,这部文集不仅对研究唐城考古和古代玻璃非常有价值,也为我们了解考古工作者的学问人生与感受其家国情怀打开了一扇窗。

(作者为中国考古博物馆首任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李爱莉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