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传统书业的破与立

面对网络书店的低价冲击,近年各地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下。但广州是个例外,当地有诸多良性发展的书店,譬如走多元化文艺经营模式的联合书店、方所等,凭借展览、讲座、沙龙和优雅宁静的阅读环境,吸引了众多读者。

近日,第五届“中国图书势力榜”系列活动之“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破与立”交流座谈会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总编辑孙月沐,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育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春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潘振平,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隽青,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媛媛,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李平,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张践,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楠,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副总裁赵鑫玮等国内多家出版发行机构的负责人共聚一堂,就此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限于篇幅,本文只摘要编发李春凯及潘振平精彩观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春凯:传统出版业最欠缺数据分析

现在“品种”是出版机构要重新树立、特别强化的概念。多年前,很多人讨论中国出版这么大规模是好是坏?对书店而言,品种的选择性和规模的承受力非常关键。为何现在书店的转型要跟网络融合、对接,原因在于网络能够给读者提供多元化的平台。

大数据在2013年很火,我们现在开始起步,虽然有点晚,但还来得及。我们有十几万名会员,但是并未统计他们的消费行为与习惯。通过做微博、微信与读者多有互动,但对获取的数据几乎没有分析。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能是传统出版业最欠缺的一点,但也是最大的资源。

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潘振平:主动开放自有资源

《三联生活周刊》在3年前微博兴起时就考虑做新媒体——做一个平台来整合现有资源,随后用承包的方式组建了一个以“80后”为主的十个人团队,都是“80后”的孩子。如今3年过去了,这个平台已经盈利。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要主动开放自己的资源,而不是老想着收费。对传统书业而言,能不能把已经出版的书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每年开放一些免费下载,先把人气聚起来;现在老想打包卖,其实没收获什么利益。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