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一年前,荣宝斋的“一秋三拍”令人记忆深刻。2014年11月,荣宝斋旗下位于上海、济南、北京的3家拍卖公司陆续秋拍,共创拍卖额7.72亿元人民币的佳绩,成为处于深度调整期的艺术市场的一大亮点。
自1994年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成立,到2015年8月底,荣宝斋已在北京、上海、济南、南京、桂林开设5家拍卖公司。如今,荣宝斋旗下的拍卖公司横跨大江南北;未来,还将进行跨境经营。这正是其拍卖“三跨”工程实现的成就之一。据介绍,拍卖“三跨”工程是荣宝斋“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即荣宝斋拍卖品牌要实现跨南北经营,要跨入中国书画类拍卖排名前三强,跨入艺术品综合拍卖前六强。而“十三五”时期,荣宝斋将延续这一发展思路,实施“新拍卖三跨”工程,实现荣宝斋品牌拍卖业务跨境经营、要跨入中国书画类拍卖排名前三强,跨入艺术品综合拍卖前五强。
一级市场巨头跨入二级市场
作为一级市场的巨擘,荣宝斋为何要跨入二级市场、进军拍卖呢?
在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看来,一级市场的职责是向社会发行具有文化价值的产品,如把画家的作品推荐给大众;而二级市场则是将社会上已经流通的艺术品进行二次分配,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艺术品的价值。“如果二级市场对艺术品的价值审视得当,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人们对一级市场的信心也会加强。10年前乃至更久以前由一级市场发行的艺术品,在藏家手中一段时间之后,是否仍有价值或者更有价值?这就需要二级市场发挥作用。”因此,北京荣宝拍卖在成立之初,主要业务就是面向社会进行艺术品的拍卖。然而,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北京荣宝拍卖也尝试开拓更多业务。如和银行等机构合作,为消费者担保等。
真正实现跨南北经营
2011年秋,荣宝斋(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正式落户上海。在实现“跨南北经营”的过程中,为何选择上海呢?
荣宝斋(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倚山认为,如今,就中国大陆地区而言,艺术品市场呈现“南弱北强”的局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回眸历史,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是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场艺术品拍卖也是在上海,这就佐证着上海艺术品拍卖有良好的基础和市场潜力,也就是有商机可寻。这些原因都推动了荣宝斋(上海)拍卖公司的成立。
成绩说明一切,荣宝斋跨南北经营可谓成效显著。就在2011年11月首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荣宝斋(上海)拍卖公司便以逾10亿的成交价改写了上海地区单场艺术品拍卖最高成交纪录。2012年,公司再接再厉,举行了3场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逾8亿,获得飞速发展。去年,中国经济及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公司继续稳扎稳打,通过春、秋两季大拍,斩获近3个亿的成交额,继续保持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全国前十的地位。
抢占日益分化的艺术买方市场
当前,艺术市场的买方市场在分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艺术市场中当然居于龙头地位。但近年来,地方的市场在崛起,分流了相当的买家和资金。
2014年11月,荣宝斋(济南)拍卖公司举行首拍,设有“中国书画精品专场”、“当代名家四条屏专场”等5个专场,拍卖现场十分火爆,买家竞争激烈。最终,本场拍卖会实现成交额4.36亿元,600余件拍品经荣宝斋专家团队严格把关,件件真迹,全场实现总成交额4.3亿元,成交率80.48%,其中“中国书画精品专场”和“当代名家四条屏专场”100%成交,创造了山东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纪录。同年,上海、北京的拍卖较往年则有下降。可见,艺术品的买家不一定都在北上广,公司要以新的经营思路和网点布局来满足多地方、多层次的客户需求。
内外兼修应对市场变局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艺术品市场的现状,荣宝斋拍卖业务一方面苦练内功,攒劲“长跑”;另一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力图转型。
对于北京荣宝拍卖的发展,刘尚勇将之比喻为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未来我们仍以拍卖为主业,按照既定的思路稳扎稳打,为长远作考虑。我们的工作,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长跑’,因此需要更注重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其中,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刘尚勇将员工培训作为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除了春拍、秋拍等4次拍卖之外,公司的重要工作就是为员工安排了学习的任务。如‘如何鉴定徐悲鸿画马’、‘如何鉴定启功书法’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荣宝斋(上海)拍卖则从拓展新产品、新区域、新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其中,新平台是指公司新增了电子商务业务,开通了网上微拍,其中以微信拍卖业务为主,辅以电商平台线下洽购,主打中低端艺术品。自微拍开展至今5个月以来,新增线上活跃用户1300余人,成交总件数750余件,成交率70.6%,总成交额已达266万元,发展势头迅猛,是未来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