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马世芳:用音乐的力量感动人

由陶晓青、马世芳等人主编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近期由三联书店出版,它记载了200张在台湾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专辑,包括《之乎者也》、《生命中的精灵》、《快乐天堂》、《淡淡幽情》、《姊妹》、《I’m OK》、《铿锵玫瑰》等,可视为了解华语流行音乐的指南。本报记者专访了本书的主编之一、台湾作家马世芳。

新京报:你们新评选出来的200张专辑,跨度是1993至2005年,王菲有6张入选,陶喆和陈绮贞并列有4张。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

马世芳:在这个结果出来之前也不知道谁会进最多张,所以这个结果只是反应参与评审的集体品位,并不是说多个一两张就表示他比较好,其实书里的遗珠非常多。不过另一方面,也有评委觉得王菲应该进更多张。我倒不觉得这一定反映了某种现象,我会觉得这只是反映了这回参与进来的评审的集体认同。

新京报:排名前两张的专辑,一张是陈建年的《海洋》,一张是胡德夫的《匆匆》,我觉得这两张专辑里有非常多相似的东西,都有一种时代感。

马世芳:陈建年这张专辑当然在销售成绩上没办法列入畅销数字行列,胡德夫也一样。但是我想每一个认真听过专辑的听众,的确可以感受到创作歌谣的力量,无独有偶,这两张专辑都是来自台湾原住民的创作歌手。陈建年让我重新发现,在台湾东海岸原住民部落里,年轻的原住民孩子拿起吉他唱歌的情形,他们音乐理想可能来自西方民谣、台湾校园民歌、流行排行榜以及他们自己的传统歌谣,然后做出来这样的原创音乐。他得金曲奖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没听过他的唱片,奇怪他凭什么可以打败张学友,但是所有人听了以后便没话说,里面透露着诚恳、动人,他的音乐经过10年再回去听,还能抵住来来去去的风潮。胡德夫这张《匆匆》,是他血泪交织的半生熔铸成的专辑,大气磅礴,是台湾的时代记录。

新京报:如今越来越多独立乐团正在冒出,也有不错的市场,他们的独立性比起老一代的音乐人会不会减弱?

马世芳:我觉得对商业市场的自觉是很好的事情,任何创作者既然打定主意演出、发唱片,就表示你希望你的作品被更多人喜欢。现在,很多创作人可以透过网络,直接把作品的精神传递,这个事情在过去几乎不可想象。对独立创作的音乐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新京报:这几年台湾独立音乐人在大陆很受欢迎。

马世芳:我想大陆的听众应该是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人文气质、清新态度或者新鲜形式,他们的音乐里没有太多刻意讨好市场的东西。现场演出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在台湾更多的独立创作者明白,表演和出唱片是一样重要的,在主流唱片体系崩盘后,大唱片公司可以通过艺人经纪挣钱,拍广告演偶像剧或是做代言,小规模独立厂牌只能回到Live House一场一场累积群众,这是最回归到音乐的本质的东西,持续用音乐力量感动人。用音乐挣钱很不容易,可是换个角度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唱片业是很投机的行业,很多作品今天我们不见得记得住。

新京报:你们当年是一帮小孩做“流行音乐TOP100”,用你母亲的话说,谈起这件事都眼睛发亮。这么多年过去后再来延续此事,你的心境有变化吗?

马世芳:当年都还是毛孩子,做这个事情都是一腔热情,就像学生社团的企划,后来引起效益之广之大做梦都想不到。多年之后再重操旧业,很大原因是这多么年过去,我们当年希望抛砖引玉,结果还是没有接下去做的人。当年那本书重新看也有很多脸红的地方,而且只是记录到1993年,所以想更新到比较近的年代。但是我们从起心动念到最后做出来又花了七八年。

新京报:以后还会继续做吗?

马世芳:现在并不打算继续做,真是够累了。而且接下来10年我很怀疑专辑这个形式是不是还能存在下去?在网络时代单曲影响力已经大于专辑,再去选专辑是不是仍然准确?我自己蛮想知道发展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未来回归到单曲导向的时代也不一定。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