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在改制中“起死回生”

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7.4%、518.45%,出书净收益率高达16.8%;加盟中国出版集团后,已发行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图书11种,并与伊朗、埃及、沙特、马来西亚等多国出版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实现了由出版业“地方军”向“国家队”的转身……这些发展成就都足以让成立仅两年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以全新的形象亮相中国出版界。

然而谁曾想到,这个单位的前身宁夏人民出版社在几年前还处于连年亏损、生产资金链断档的窘境。自2003年以来,该社连续5年亏损,2007年年底以前形成的各种负债金额高达3145万元,当年又亏损962万元。但仅仅用了3年时间,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便脱胎换骨,完成了出版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和发展内外环境的战略提升,实现了从“保吃饭”到“谋发展”的战略转型。

“不改革没有出路”

其中,2006年收入1476万元,支出1745万元,亏损269万元;2007年下半年,因累计亏损导致营运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申请贷款800万元用以周转,出版社竟破天荒地要借款发工资。

2007年年底,杨宏峰临危受命出任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然而上任伊始,迎接他的“见面礼”是法院发来的9张讨债传票以及多次到出版社门口堵车的印刷厂工人……此时的出版社犹如一只即将搁浅的大船员工们把自己当公务员,追求行政级别,注重干部身份;出版市场风起云涌,而编辑的市场竞争意识却很淡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出版印刷发行缺乏统筹兼顾,各环节在市场运作上画地为牢、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过于传统,出版和发行过分依赖中小学教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对于宁夏人民出版社来说,不改革如同"温水煮青蛙",死路一条,早一天改革早一天受益,改革越彻底,发展空间越大,经济增长越快,发展后劲越足。”杨宏峰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说。

人心思变,人心思改。面对200多人的吃饭问题,面对完成改革后出版社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面对全国出版发行市场行政壁垒、地域壁垒和单一媒体壁垒逐步被打破的严峻挑战,面对效益的急剧滑坡,宁夏人民出版社已经到了必须抉择的关头: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定不移、斩钉截铁、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2009年8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宁夏人民出版社一次性转企改制,并与宁夏广电总台的大地音像出版社、自治区教育厅宁夏教育书刊发行社、自治区新华书店系统、银川市新华书店以及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监管20%国有股的宁夏博誉印刷物资公司一起划转合并,组建成立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从而实现了宁夏出版发行资源的全面整合。

成立一年扭亏为盈

有一种形象的比喻,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苦涩地扮演了“双手双竿钓鱼人”的角色:在钓鱼中,两手必须抓两竿,同时将鱼装进老新两只筐,“老筐鱼”是还过去的债务,“新筐鱼”是自己的新产业。倘若失衡,讨债人拿不到鱼,则会让新筐鱼不得安宁;但如果顾及两筐,实力有限,做到两全其美也很难。

面对窘境,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不等、不靠、不要,他们坚持一手抓还债,一手抓发展,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推动出版社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抓管理。不搞等靠拖,主动深化内部管理,为体制改制创造先决条件。从制度入手,建立了《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新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从细节抓起,大力倡导节约与扩大收入,让账目清晰,使手续严格规范;同时,对各部门试推目标责任制管理法,有功者有奖,无功者受罚。

抓调整。通过加速跨媒介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图书、期刊、网络等门类齐全的多媒体产业体系,由单一的图书出版向现代化的多介质综合出版传媒经营转型。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融资环境的根本性好转,稳步拉伸产业链,推动多元化经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提升。大力推进图书出版模式由“作者订单”向“市场订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科技型转变、出版业态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传媒转变,加快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传媒转型的步伐。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配套体系,实施文化图书进寺院工程、重点精品出版工程等,实现图书内容质量和数量的新突破。

经过体制改革,在市场的驱动下,牵动内部潜力的爆发,产生了更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整合资源的集约效应得到有效释放。对此,宁夏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石晓燕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是事业单位,不官不商不民不企,大家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转企改制后很多人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人人想干事、人人思创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为了与市场、与消费者接轨,一线编辑主动策划靠近市场的选题,出版了一批精品力作。”

在宁夏人民出版社政经室工作近8年的编辑刘建英看来,转企改制后,大家的危机感更强了,市场观念也更强了,集团公司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图书出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记者了解到,刘建英去年参与编写了20余种图书,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40多万元,而她的收入也比转制前翻了一番多。

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成立仅一年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文化产业主营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7.4%,利润2729.98万元,同比增长518.45%,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借船出海做大做强

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开拓更大的市场,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通过规模化、资本化、集约化,不断提高传播能力,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9年12月31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出版集团签订联合重组协议,双方分别持有黄河出版传媒集团49%和51%的股份。此举标志着宁夏出版体制改革开始走上跨地区联合重组的发展道路。

谈及合作的初衷,杨宏峰说:“宁夏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小省区,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我们必须走借船出海这样一个路子。而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出版集团也有一个向全国扩张拓展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和宁夏的合作,打开在西部的延伸点。”

根据协议,重组后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作为中国出版集团的成员公司,保持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同时中国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传媒、图书开发出版、教材出版与市场推广、发行业务整合、版权贸易与“走出去”战略、投融资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其给予支持和帮助。

重组一年多来,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如虎添翼,迅速提升了选题、策划、组稿的能力和影响力。借助中国出版集团的版权贸易资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已发行《回族民俗学》、《孙子兵法》等11种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图书,并与伊朗、埃及、沙特、马来西亚等国出版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产品输出和版权输出两种方式把宁夏回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播到国外。

目前,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中国出版集团的合作正在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出版社宁夏分社”、“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宁夏工作总站”已挂牌运行;与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建立“综合类辞书研发基地”和“三联书店宁夏分店”的协议也正在实施中。

乘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崭新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昂首行走在大路上。如今,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正以虎啸塞上展宏图的气度,书写着新的传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