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座谈会记者发言摘登

  编者按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上,来自《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吉林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分别介绍了活动开展以来的经历与体会。本版特别摘登部分记者在会上的发言,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更多的记者从中感悟到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实际意义。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记者,能将“走转改”活动的好经验付诸笔端,将此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身入心入 基层处处是“富矿”——六访黎明村的经历

《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 庄电一

一个小荒村,有多少新闻可挖?

说起来,有人可能不信:13年中,我持续关注宁夏盐池县黎明村,先后6次前往,每次都有独家报道,不但发表过15篇广受关注的稿件,而且获得了5个奖项。

在中央5部门“走转改”活动动员会议后,我想起自己采访黎明村的经历,希望结合《光明日报》的“走基层”活动再做探索。经报社批准,8月10日上午,我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就出发了。盐池县县城离银川市有130多公里,黎明村离县城还有70多公里。采访结束已是深夜,我顾不上休息立即赶稿,一口气写了2500多字。8月17日,我的《六访黎明村》经过编辑部的精心处理出现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编辑部还配发了“开栏的话”。几天后,《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刊登了我的采访札记《黎明村,有我的知音》。

有没有新闻

  深入基层才有发言权

黎明村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自1998年以来,黎明村经历了风沙紧逼、四分五裂、全力治沙、重建家园、再次聚合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常驻宁夏的记者,我责无旁贷地对此给予了持续关注,1998年~2011年间先后6次前去采访。第一次去,黎明村原址还有两户人家;第二次去,原址只剩下一户了;第三次去,原址一户也没有了;第四次去,原址连断垣残壁都荡然无存了。

1998年,正是盐池县乃至宁夏全境风沙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我从当地人口中听说这个小荒村村民为躲避风沙而被迫四处搬家的窘况时,立刻决定前去采访。有人劝我不要去:一是路途遥远、来去不便;二是那个村庄很平常,去了也未必能采访到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记者不到现场怎么能挖到鲜活的新闻呢?又怎能写出生动具体的稿件呢?我坚持要去。

这时的黎明村,已经不成其为村了,因为它在几个月前就四分五裂了。为了躲避日益严重的风沙侵袭,多数住户搬了家,原址只剩下两户人家了。我就此采写了现场报道《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庄》,中央电台当天就做了转播。黎明村的命运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时任吴忠市市委书记的自治区副主席赵廷杰,第三天专程前去调研。

一访黎明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有人问我:你写的黎明村现在怎样了?那两户人家还能守住自己的家园吗?这让我感到这件事情还没完。读者的关注,就是新闻的亮点,这也促成了我对黎明村的第二次采访。这次采访发现,留在黎明村的人家只剩下一户了,而这最后守望家园的人家也是门锁高挂。我又写出了二访黎明村报道:《是谁毁了我们的家园?》。

心系基层

  小村庄成就高知名度报道

此后,我仍然牵挂着黎明村的命运。2002年,我又进行了三访,这次我幸运地见到了最后那户人家的女主人,进行了更深入的采访、挖掘。在通讯《人类的退路在哪里?》中写道:“看来,如果不积极主动治沙、一味消极躲避,那么迟早有一天会无路可退、无处安家!”

一个小荒村,令人牵肠挂肚。

时隔4年,我四访黎明村。让我感到凄凉的是:黎明村被风沙彻底吞没了!但令人欣慰的是,盐池县已在宁夏率先禁牧并进行大规模整治。于是,我又“欣然命笔”,先后写出《新“黎明”,荒漠化可以逆转的证明》、《黎明村里看“黎明”》。

2009年8月,我又一次来到盐池县。黎明村对我真是太慷慨了,这次采访,又让我满意而归。在《黎明村的新生和心声》、《黎明村的“沧海桑田”》中,我兴奋、急切地要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那些关注黎明村命运、关注我国生态状况的人们!

在五访黎明村中,我提到:当初,黎明村人为躲避风沙四处搬家而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如今,许多人有了重新聚合的愿望。黎明村会否再搬迁?我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也给自己留下了一篇“作业”:我还要六访黎明村!

今年8月10日,六访终于成行。在黎明村,我惊讶地发现,我在这个小荒村居然享有“不低”的知名度!69岁的崔福香老大娘一眼就认出了我。村文书白学宝一脸真诚地对我说:“村里人都知道你呢,你写黎明村的报道,我们都看过!”崔福香对我说:“你是黎明村的恩人。没有你的报道,就没有那么多人关注,这么多年来,前来调研的人不少,对我们的关心、照顾、支持也很多。”其实,真正需要表达谢意的,应该是我,因为黎明村成了我的“新闻富矿”!

要多走、勤走、找机会走、挤时间走

我之所以对一个小荒村持续关注,除了自身职责所在,还与报社的引导、支持分不开。多年来,《光明日报》一直重视来自基层、群众的报道,总是给予这些报道好版面、好位置,总要精心处理。在“走转改”活动中,报社开设了多姿多彩的栏目,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一个月的时间里,《光明日报》已经刊发了60多篇关于“走基层”的稿件和多张照片。

在宁夏,常常听到一些同行喊“无米下锅”,为没有可写的题材叫苦不迭。如果一个记者总是浮在面上,不动脑子、不花气力、不愿吃苦,当然就抓不到、写不出有影响的新闻作品。漂在水面的是浮萍,游在深水里的是大鱼。记者,只要深入基层,身入心入,就会由衷感叹:到处都是“新闻富矿”!何愁抓不到鲜活的新闻?我虽然是年过半百的老记者了,但我还要多走、勤走、找机会走、挤时间走!我要成为“走基层”的积极分子。

让新闻更多一点泥土味

中央电视台记者 谢宝军

“又有10多天没下雨了,板桥村的稻子也到了收割的时候。田间地头也热闹了起来,儿女们出外打工了,孙子孙女也都上学了,老人们在地里挥舞着镰刀,成为村里一道特有的风景……”这就是当下的板桥村,垂暮、沧桑又动人。

这次“走基层”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回家。那里的村落、房屋、稻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居然与我老家的小村庄惊人地相似,所不同的只有口音。这十几天,我们和村里人一起聊天,一起收割,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潸然落泪,我们记录了毁自家地救村里田的马寒彩,认识了风风火火的女村主任林明庄,结识了坚强而又懂事的留守儿童达育萍,更记录了那些让我们似曾相识,又感觉无比珍贵的点点滴滴。

走基层

  改变了我的新闻观

在“走转改”活动中,关于普通人平常事的报道,收视都在高点。这让我们明白了一点: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真实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以亲人的角度、记录的手法去问寒问暖问幸福,才能真实地反映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这次“走改转”活动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新闻观的改变。

在板桥村蹲点的日子里,村主任林明庄经常开玩笑地说,看你们个个晒得那么黑,哪儿像个央视记者,就是农民电视台的记者。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任何奖杯都无法比拟的褒奖,让我常常回味,甜在心里。

许多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同事从板桥村蹲点回来后,很多想法都发生了改变。前几天,同事宗尧在等公交车时,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流浪者坐在地上,用捡来的芦苇叶编成蝈蝈和蜻蜓,卖5块钱一个。宗尧不由自主地就和他聊了起来,一开始,这名流浪者还心存戒备,可后来发现宗尧同他一样盘腿坐在地上,和他亲切地拉着家常,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这次聊天,宗尧得到了意外的新闻素材,他其实并不是一名流浪者,而是一名为妻子筹钱看病的好丈夫。宗尧说,这事要搁以前,他可能顶多看一眼就过去了,而现在他不会了,因为在板桥村的蹲点,使他了解到太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的艰辛,也收获了太多板桥村质朴的群众互帮互助的感动,他明白了新闻记者也是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

关注群众生活

  才能更好地转文风

虽然我的农民形象还比较靠谱,可是怎样才能真正走进板桥村群众的心里,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他们?一开始,我们心里并没有底。到了板桥村,我们尝试着说板桥村村民熟悉的话,尽量帮他们做一些事。村民马寒彩和达良多两口子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捏捏晚熟的稻穗,我说,您这稻子正在抽穗灌浆吧。看到我们镰刀使得像模像样,开始还胆怯地躲镜头的马寒彩,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你们这些城里的记者还懂抽穗灌浆,还会割稻子,真没想到啊!坐在田头她告诉我们,她割了自家3分正在抽穗灌浆的稻子,打了口井救活了周边150多亩即将干旱枯死的稻子。

走基层更重要的是读懂。今年春夏秋连旱,板桥村各家各户的抗旱投入远远超过吃饭投入。可是,我们看见马寒彩的老公达良多在收割时,仍然是笑眯眯的。我从他的笑脸中读懂了他们对粮食、土地的虔诚。

读懂了板桥村,我们明白了纯记录同样生动感人,比如说,在报道“男人婆”女村主任林明庄的故事时,我们完全采用了纯记录的方式。那天林明庄特别忙,电话又响了,村里一位不到60岁的妇女因为癌症去世了,赶到这一家,林明庄发现死者的女婿小付没回来办丧事,这家没有儿子,小付是上门女婿,常年在外打工,因为板桥村地处边远山区,小付轻易不愿回来,林明庄一直坚持给小付打电话、发短信。第二天一大早,小付连夜从福建赶回村里,送了岳母最后一程,整个过程我们进行了全程记录。一个风风火火、精明善良又可爱可敬的“男人婆”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改文风的魅力。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让我们牢记中央电视台走基层宣传片中的这些语言。

让我们的新闻更多地散发出新鲜的泥土清香!

贴近百姓生活 报道才更具吸引力

《吉林日报》政教新闻中心主任 侯增文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刊发了一批来自基层的报道,每篇报道背后都有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

乡土气息背后

  是百姓的安危冷暖

8月24日8点,报社总编辑带记者来到公主岭市八屋镇鑫华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农民王胜一看见记者就倒起了“苦水”,说他现在遇到三大“愁事”:一是客户一个劲儿地打电话要求提前付货,可现在作物正是生长期,没到收获的季节;二是订单太多,怕产量满足不了;三是村民看见项目好,都想加入合作社,可由于种源问题,导致名额有限,王胜挺犯愁。3件“愁事”,把记者听得一怔一怔的。“这都是他带领村民种‘黑货’惹的‘祸’。”同行的镇政府干部谷文章哈哈地笑着说。种“黑货”?记者不解。

跟着王胜,记者走进基地的种植区,仿佛走进了“黑色世界”:黑土豆、黑地瓜、黑玉米、黑芝麻……更奇特的是,这些作物的根茎均呈现黑绿色。村民说,这就是王胜带领他们种植的“黑货”——黑色农产品。

8月28日,一篇以《丰收年景喜乐多——听农民老王和老崔唠心事》为题的报道,刊发在《吉林日报》一版《走基层·记者见闻》专栏上。报道受到来自社会的好评,也受到报社内部编辑、记者的好评。

这篇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其中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所谓乡土气息,其实就是百姓的生产生活气息,是劳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酱醋茶,乡土气息的背后是百姓的安危冷暖。

转换视角

  稿件更鲜活

我所在的报社业务部门是政教新闻中心,负责时政新闻报道工作。记者长期围绕会议写、围绕领导活动转,久而久之形成了惯性思维的积习,记者沉不下去,稿子没有生气。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针对记者所联系的战线,确定了若干个基层联系点,规定记者走基层写出的报道,在版面上优先处理,在稿件质量考核上给予倾斜。

几天前,政法部主任、副主任来到联系点,走进社区居民家唠家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年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有各种因素:人口、疾病、债务、年龄、鳏寡、文化欠缺等,有的人需要长期辅助,有的人则搭一把手即可改变。

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让那些大家帮一把就能脱离困境的人迅速改变现状。”“群众需要是第一信号。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田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因为这份沉甸甸的民生情怀,白山松水间才有了温暖如春的‘暖房子’,才有了千家万户的‘八路安居’,才有了浓墨重彩的‘富民工程’,才有了灾后重建的‘吉林速度’。”

记者结合全省开展的“三帮扶”活动,采写出《万家忧乐萦心头》、《自治奏出和谐曲》的报道。像这样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不仅较好地体现了省委“三帮扶”活动的精神实质,而且使新闻报道增添了百姓认可、读者认同的乡土气息。现在,政教新闻中心的记者,除了完成省委宣传部的“规定动作”外,一有时间就自觉自愿地奔赴基层联系点,比着、赛着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稿件。

走出真情实感

  改出清新朴实文风

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地方党报的记者,对活动要求感觉特别亲切、特别适应,觉得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鞭策也是鼓励;是要求也是警示;关系新闻工作的整体发展,也关系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大家在一起议论认为,“走转改”是一项长期任务;既是增强党报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要走,就走出真情实感;要转,就转出踏实求真;要改,就改出清新朴实。

“走转改”活动带给我们的一点感悟就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传播中,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民大众为本,以受众为本。体现在具体编采工作操作环节上,党的媒体不应该有官气;党报的新闻报道在引导舆论上要有底气,对待歪风邪气要有骨气,对待人民大众的呼声要和气,记者的作风要有清风正气。集中体现在新闻报道上,就应该是充满对党、对人民大众的真情实感,让新闻报道能有更多的乡土气息。

  记者“走转改”感悟

我经常问自己,当记者为了什么?我想,就是要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做到执行力、公信力至上。怎样当一名好记者?那就是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做群众的亲人,倾听他们的呼声,走进他们的心里,因为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

——《浙江日报》俞佳友

为了采访上海的露天电影放映员,我先后3次到长宁区凯桥绿地观看露天电影。其实,看完第一场电影后,搜集到的材料已经足够填满2000字的预定篇幅。但第一次,对于平时当公园保安、周末晚间客串放映员的采访对象,我是一个由他们的领导带到他们跟前的报社记者,我们还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总感觉有点“隔”。于是我又单独去了两次,和他们一起踩黄鱼车、架放映机、竖电影银幕。慢慢地,采访对象和我“不见外”了,开始和我聊起家常和生活里的酸甜苦辣。这时候,我再提起初次采访时问过的问题,发现答案与原来不一样了。我觉得那才是更真实的回答。

——《文汇报》叶松亭

不管路途有多远,新闻记者永远在路上,好的新闻,也永远在脚下。只有通过走进贫困边远农村,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才能进一步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海峡导报》吕寒伟

踩着泥土,闻着地里的腥味,到基层的感觉和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可真不一样。“种子大王”张永祥,我以前接触过一次,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跟随他到田间地头,感觉又不一样。他也有烦恼,事业越做越大,培育的水稻良种,不仅要承担浦东新区的供种,还供到了江浙一带,但政府会不会收回他承租的土地?心里“没谱”。我感到,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和人生,由此而来的记者笔下的文字,才更能让读者开卷有益。

——《文汇报》沈湫莎

今天,在与时代前进步伐中一同前行的传媒界,都在探索寻找能够契合时代发展脚步的着力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张宏

只有我们把采访对象放在心上,采访对象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这些观点,也将在我今后的新闻工作中继续实践。

——《都市快报》张姝

最好的新闻题材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只有走进老百姓心里,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只有听老百姓说话,才能避免说书呆子话。

——《重庆商报》纪文伶

以前是家门、学校门、报社门“三门”记者,不知道基层为何物,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下基层,更多地接触到老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生动的稿子。

——《重庆日报》颜安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