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影像里的辛亥风云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来临之际,有一本新书值得读者关注:普利策奖华人唯一得主刘香成编著的《壹玖壹壹》,以旧照片说话,掠影辛亥,真实、精彩地呈现辛亥百年历史风云。本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并且由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香港大学出版社同步推出中文繁体版、英文版,面向全球读者。这也是中国出版界的首度尝试。

旧时集市

民国初年照相制版部员工工作情景

广东的清朝官员夫妇

当年的清朝弓箭手

1861年左右,夏日的运水工与运水车

清朝军队的马克西姆机枪

华盛顿会议会场

1911年的广州河涌

宣统年的广州骑楼

纸上历史纪录片

本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著名摄影家、普利策奖华人唯一得主刘香成独立编辑,是一部以客观的立场再次呈现历史存在的大型历史画册。一年来,刘香成先生遍访全球,动用可观资源从散存于世界各公共展馆、私人藏品和大学研究所、通讯社等机构中的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影像作品中遴选出千余张,对近代中国影像档案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细致的综合整理、分类和研究,最终又从千余图片中精选出四百余张汇聚成册。这些照片分别来源于世界顶级图片社——盖蒂;国内外大型机构——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美国国家档案馆、杜克大学特藏图书馆、牛津大学皮特利弗斯博物馆;著名摄影师——厄内斯特·莫理循、方苏雅、詹姆斯·利卡尔顿、路得·那爱德、小川一真等。

目前,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专著也颇多,但是利用影像更直观、更全面地再现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的大型图集可谓是少之又少。《壹玖壹壹》第一次完整而直观地呈现百年前中华民族这千年未有之巨变。

对话刘香成——

辛亥珍贵照片大部分由外国人拍摄

记者:作为普利策奖华人唯一得主,您不久前出了一本珍贵画册,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编撰该书的初衷是什么?

刘香成:作为一个新闻人吧,想到今年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说起这个题材的时候,马上就得到北京歌华集团、中华世纪坛总馆和中华世纪文化基金会的反应和大力的支持,作为一个作者,我已经出版了四本书,但是这一次是第一次我和五个出版社共同努力把这本书出版。我们这代人、下一代人对那段历史表述的时候,往往有几个表达方式是百年的沧桑、百年的耻辱,但作为一个摄影人,我觉得这几个字的表述比较抽象。图片最好的功能就是可以把一个事件、一个人很好地描述出来,它能做到的事情是文字做不到的,可惜的是,那个时代,相片大部分是西方人拍摄的。

记者:收集到这些珍贵图片有哪些难度?

刘香成:当时世界图书出版社、歌华集团跟我谈这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说你有没有一个大纲,我说我没有一个大纲,也没有一个具体的预算。我要把自己带回到那个初景、那个点上。过去的这段历史图片,国外每一个摄影师拍到的当时的中国,他是在一个时间、在一个地点或者是某个年份所拍摄的,没有一个完整的时代去寻找我们的集体记忆,我们的集体记忆不能说只用几个字来表述。在编辑这些图片的过程中,我特别希望通过图片来表达当时人的生活、当时的民生、当时重要的事件。所以这是第一次,我们从综合的角度来把我们一百多年的影像、历史好好地整理了一下。

记者:您说对中国的文化越了解,就有明白的地方,也有很不明白的地方,在你编辑这本书之后,有没有对文化有个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

刘香成:看了许许多多的相片,我觉得那个时代要熬过来特别难。

记者:《壹玖壹壹》的封面为什么选这张?

刘香成:这张封面的图片,是一个当时意大利耶稣教的神父,他的名字叫Leone Nani。他拍了好多图片,在这本书里我收集了两张。要把这图片收集在这本画册里面非常难,因为现在这张图片的版权收藏在米兰一个耶稣教的图片库里,所以我惊动了意大利使馆的大使、公使,和他们用意大利语沟通,两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没有回应。然后我找了米兰最大一家报纸的驻京记者,开始的时候还是没有反应,后来我们采取一个运动式的方式。因为有六七个小时的时差,每次打电话找这个负责人,我们总是在他午睡时惊醒他。他发现不能很好地午睡,没办法把这张图片发过来了。

这张图片我觉得有许多细节的东西,当时照相的人,他穿着中山装,但这些新军的服装最初是从东北人的衣服里改出来的,摄影师给他拍肖像时觉得不整齐,就用一个别针把领子给扣住,这些小细节很难得。再者相片里的人拍照时要看着摄影师, 就好像看着今天的读者,马上就有一个交流,所以我觉得在这么多的图片里,要选一张马上能和我们今天的人对话的话,这张图片挺适合的。

记者:您怎么看我们这个民族只注重文字,不注重图片的收集和保存?

刘香成:因为中国文字对人们的影响太深了,这一点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文明,所以我们过于重视文字,忽略了其他。但作为集体记忆,应该更丰富、细致和全面,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个空白。

延伸阅读:广州视角看辛亥

《广州辛亥年》:大变局中的革命策源地

《广州辛亥年》由广东本地作家叶曙明创作,至今他已出版了《军阀》、《草莽中国》、《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等十几部著作。本书生动地讲述了广州在1911年——这个几千年王朝更迭终结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视角的生活画面和历史片段,从而表现广州这个民主革命策源地在历史大变局中的地位。

作者叶曙明接受采访表示:辛亥革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故事,它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起于广州,承于武昌,转于南京,合于北京,前后历时十几年,付出了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孙中山领导反清革命,策动第一次起义的城市,因此,选择广州作一个研究的切入点,透过一滴水而窥大海,有着不同寻常的范型意义。

清末,广州是革命党最活跃的地方。但历史不禁会垂问,为什么当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都响起了独立的枪声,曾经碧血横飞的广州,却反而风平浪静,不费一枪一弹地交接了政权。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追根寻源,首先是它有历史悠久的自治传统,滥觞于秦汉时代的南越国,经两千多年的生发化育,至明清两代,随着绅商阶层的崛起,已逐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4 年的废约运动、1905 年的铁路商办运动、1909 年的禁赌运动、1910 年的国会请愿运动、1911 年的保路运动,时时可以听到粤商的声音,在舞台的中心响起,而且愈来愈铿锵有力。

作者指出,广州的地理位置,面临大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信息流通相对自由。大部分粤商和海外都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视野较为开阔,具有现代的政治意识,对待立宪派和革命党,并没有那种“不是同志,便是敌人”的心态。所以辛亥革命时,为了能顺利实现独立,他们既愿意推举两广总督张鸣岐为军政府的都督,也愿意推举革命党的胡汉民为都督。这并不是缺乏政治立场的墙头草,恰恰相反,是他们拥有高度自信的表现。

专家眼光看辛亥——《1911》:真实呈现辛亥历史

《1911》一书以历史事件为经、以时代人物为纬,充分发挥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史料翔实、立论严谨的艺术特色,全面深刻地展示历史风云,探求历史大势,着力剖析历史曲折中的根由原委,弘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品的叙述流畅而厚重,沉郁而富于激情。

辛亥革命为何发生?如何发生?它给历史留下哪些遗憾和疑问?历史在不同的场面,不同层次的人物,不同思想的交锋中展开,在那个混沌变革的年代,杰出的人物,勇敢的精神,伟大的抱负,不屈不挠的奋争,阴谋、权力、人性、际遇等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奇观,上演着前所未有的精彩故事。本书对历史场景有精确的描绘,使得本可能枯燥干巴、浮躁混乱、教条空洞的近代历史变得生动而富有意味。该书与王树增以前所著的《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一样气势恢弘,凸显出作者对史诗作品精湛大气的驾驭能力。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