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随着第32篇系列稿件《埋在地心的红色记忆》的刊发,重庆日报社为期3个月、总行程4800多公里的“千里走乌江”大型主题采访成功落下帷幕。
作为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系列举措之一,重庆日报社副总编辑向泽映带领时政中心记者程必忠,冒着大旱酷暑,行进在崎岖的贵州高原、武陵山区,先后途经36个区县,采访了上百个贫困乡镇,行程4800多公里,以特写、访谈、现场实录等体裁,近距离、多视角、原生态再现了乌江流域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文化交流等实况与变迁。
由于采访报道全部来自一线,主题鲜明、素材鲜活、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章一出,便好评不断。
不跑上层跑下层
不走会场走现场
机关报过去报上层的多报下层的少,泡会议的多到现场的少。走乌江的初衷,就是深入基层、一线采录,近距离、多视角、原生态再现乌江流域的现状与变迁,反映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基于此,向泽映同随行的时政记者约法三章:尽量选择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作为调查标本;不跑县级机关,不通过会议形式采访,多上山下乡;走到哪黑就在哪歇,不吃请。
“为确保采访情况的真实,我们婉拒了沿途县市宣传部门的安排,直接走到基层,走到边远山村采访。老总要求我们通过‘望闻问切’体验式采访,采集第一手材料。我们每天早晨7点出发,经常是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吃午饭。吃住在农家,是我们采访的一部分,《夜宿瓮安话平安》、《信用比金子还值钱》、《四在农家,好在农家》是这种体验采访的成果,《船工新传:小波掀大浪》是中秋月夜的访问记。”随行记者程必忠说。
在旅行采访中,向泽映十分注重现场实录。他过去公开出版书籍多以实录命名,如《渝州万里行——当代重庆考察实录》、《中国的红色盆地——当代四川考察实录》等。这次乌江行,他更强调以眼代嘴,以腿作笔,不到现场不采访,不见现场不写文。
9月10日早上7点,采访组听到了酉阳小河镇农民冯光国舍己救人的消息,立即调整当天的采访计划,驱车3小时赶到了小河镇。镇干部介绍了大体情况,说到救人地点需跋山涉水步行几个小时,向泽映一行坚持到现场核实,采访了得救的孩子以及当地的群众,还拿出几百块钱慰问了英雄的家属。采访到天黑,顾不上吃晚饭,又分头进行写作,一直忙到次日凌晨4点发完稿。《他用59岁生命救回9岁生命——记舍己救人的酉阳农民冯光国》通讯在《重庆日报》首发后,上百家报刊网站予以转载。
鲜花常伴泥土香
下里巴人有文章
千里走乌江,发端于“走转改”,契合于“三贴近”,带头摒弃空洞、庸俗的话语体系,倡导真实、朴实、平实的文风。譬如《点石成金发石财》、《边沿转身变前沿》、《寨门对着重庆开》、《鱼庄山庄唱对台》,从标题到内容,都可谓开门见山,质朴无华。《相同印江,不同印象》、《乌江何以成污江》尽管属批评、监督性报道,但有根有据,话丑理端,让读者真正感受到“真实就是力量”。
用小角度反映大主题,用地方话阐释大道理,用百姓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百姓的话语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千里走乌江”的又一显著特点。无论是正安烟农、大木花匠,还是远山仡佬、乌漂勇士,甚或瓮安的王猪儿赵猪儿,一个个角色活灵活现,一个个故事婉转动人。这些新闻作品篇篇带着乡村气息、泥土芬芳。
相对干巴巴的官腔官调、洋腔洋调,民谣、谚语、熟语、歇后语更富有表现力。在写道真大塘时记者就引用了民谣:“大塘山,山连山,男儿背力下四川,火烧苞谷有半碗,吃不饱来穿不暖,身上烤起火斑斑。”写屯堡人,用“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一副吊吊,腰上一把扫扫,脚上一对翘翘”来形容已婚女子,非常形象生动。
“四千”精神访“五区”
走出五个万里行
今年10月,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聚会重庆,共同交流“走转改”经验。与会代表反映:《重庆日报》老总带头走基层值得推广,精心打造的“千里走乌江”堪称“走转改”中的“大手笔”,是思想深刻、内容厚重、艺术性强的精品力作。
事实上,“千里走乌江”系列报道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重庆日报》以及向泽映对党的新闻传统长期的遵循和坚守。本次采访,已是向泽映新闻生涯中的第五个万里行。
1987年,为真实反映计划单列市大农村、大农业问题,大学毕业刚一年多的年轻记者向泽映主动请缨,于当年3月1日至1988年10月开展了为时一年半的“渝郊万里行”,徒步行程7500公里,走访了重庆市750多个乡镇,磨破解放鞋20多双,被称为“脚板记者”、“胶鞋记者”。当时,《重庆日报》破例在要闻版为这位见习记者开辟了个人专栏《渝郊万里行》。1989年,川东、重庆地区数十区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向泽映第一时间深入川东平行岭谷灾区采访,之后,他又到20多个重灾区巡回采访,行程4000多公里。1996年,重庆直辖前夕代管涪万黔三地,作为报社编委的向泽映带队前往万县访峡江,走遍22个区县和部分厂矿企业,发表通讯约30篇。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向泽映率领记者毫不犹豫赶赴灾区,先后采访了四川30多个重灾县市以及陕西、甘肃部分灾区,发表新闻作品近20篇。
“几个万里行的理念可说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那就是发扬‘四千’精神,深入‘五区’调研。‘五区’即老区、山区、边区、穷区、灾区。‘四千’,即走遍千山万水,到边远艰苦地区抓‘活鱼’;历经千辛万苦,在深入调查中发现真相;想尽千方百计,转变作风为民疏困解难;排除千难万险,在摸爬滚打中磨炼意志。”重庆日报社有关负责人说。
而在向泽映看来,记者天生是行者,脚板底下出新闻。作为职业记者,就应像唐三藏那样甘当苦行僧,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最后才能取得真经。而最让他欣慰的是,峡江行、灾区行带出了一位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和一位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