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座谈会(上海)”上,我曾调侃道,中国科普与中国足球好有一比,都是上下重视,呼声很大,长期坚持,但效果不彰。足球衰就衰吧,没有它落得轻松,可以找到替代品。但“科普”兹事体大,与自己荣损相系,不得不认真琢磨,小心求证。虽然科普出版在我们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出版中心的业务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算很大,但它的社会分量却不是那点码洋所能承载的。
2011年的科普出版总体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亮色,可资记述的有下面几点:
1. 根据开卷信息技术研究公司的研究报告统计,2011年共出版科普新书750种,比上年的614种增加136种(少儿科普未统计在内)。与全年20万种新书相比,品种数仅占0.4,说明科普出版非常弱小。
2. 科普图书的零售市场份额多年来维持在0.4%左右,与新书品种的市场份额相当,从表面上看,科普图书的品种效益能够达到市场的平均水平,但如果剔除10种左右的超级畅销书,则科普图书的市场表现则是令人担忧的,事实上,如果完全依赖销售,则大部分科普图书不能保本。
3. 2011年新书销售表现最突出的是霍金的新作《大设计》和科学松鼠会的《冷浪漫》。《大设计》体现权威和经典的影响力,而《冷浪漫》则体现科普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以及文本的时代感,这两方便对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具有指导意义。前几年的畅销品种市场表现依然强劲,如《时间简史》系列、《水知道答案》系列等等,科学出版社的《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系列也持续热销。
4. 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核辐射泄漏突发事件在当月和4月形成核辐射及防护知识的科普出版热,4月份销售排名前30名的科普新书中有10种是此类图书,突发事件往往造成短期的特殊需求,值得科普出版人关注并付诸行动。
5. 2011年UFO事件频发,出版界对此不太热心,对其进行了冷处理,说明科普图书作者和出版单位大都作风严谨并固守传统。
6. 2011年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没有引发相应科普图书的出版热,与“神六”、“神七”上天时的情况有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网络和电视信息从时效性、信息量和表现力都超过了纸本图书,另外,类似的话题已重复几次,也影响图书的吸引力。
7. 统计2009~2011三年持续畅销的多种图书的月度销售数据,发现7月明显是科普图书销售的高峰,8月份的销量也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也即暑假期间是科普图书销售的高峰期,由此可以推断科普图书的主要目标读者应该是在校学生和老师。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等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普图书邮购信息的研究中得出结论 :中高端科普图书最稳定、最忠实的受众群,是热衷科研活动的“民科”群体,以及其中很可能也是具备“民科”色彩的业余科学爱好者群体。对此结论我们认为还需斟酌,有必要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分析。
8. 科学出版社2011年有5种科普图书入选国家“农家书屋工程”推荐书目,这5种书的销量最少的也超过了14000册,多的超过了5万册。2011年1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配备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投入,规范采购行为。可以预期,今后几年,中小学图书馆配书将有显著提升。国家以行政力量扩大科普图书的社会需求,将对科普出版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2006年,我们曾在《光明日报》发表《科普:姓“国”才能走出困境》一文,呼吁政府采用行政力量培植科普市场,这种呼吁今天依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