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九次。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11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2011年9月至11月开展样本城市抽样工作,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执行工作,2012年2-3月开展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工作,4月完成本次调查初步成果的分析和发布工作。本次调查增加了对电子书、电子报纸和电子期刊阅读情况的调查。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49个,有效样本量为18881个,其中未成年样本占到总样本的24.1%,农村样本比例为26.8%。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我国0-70周岁人口11.6亿,其中城镇居民占37.3%,农村居民占62.7%。
国民综合阅读率略有提高
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了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63.1%,比2010年的66.8%下降了3.7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1.3%,比2010年的46.9%下降了5.6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对书报刊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分析来看,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
从对传统纸质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来看,2011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除纸质图书阅读量外,在本次调查中还考察了国民对电子书的阅读数量。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1.42本。
传统媒介中报纸的接触时间最长,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2.00分钟,但比2010年的23.69分钟减少了1.69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85分钟,比2010年的16.78分钟减少了1.93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11.80分钟,比2010年的13.66分钟减少了1.86分钟。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长为95.41分钟,比2010年的98.90分钟减少了3.49分钟;人均每天听广播的时长为11.24分钟,比2010年的11.57分钟略有减少。
从新兴媒介来看,互联网的接触时长最长,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7.53分钟,比2010年的42.73分钟增加了4.80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3.53分钟,比2010年的10.32分钟增加了3.21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11分钟,比2010年的1.75分钟增加了1.36分钟。从新兴媒介的增长幅度来看,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增幅相对较大,分别为31.1%和77.7%。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75.3%的18-70周岁的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1.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9.4%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2.5%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另外,有11.8%的数字阅读读者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曾购买过该书的纸质版本。
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增加,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幅达65.2%。
从阅读习惯上看,2011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中,有1.4%的报纸读者只选择阅读电子报;有将近1%(0.98%)的杂志读者只选择阅读电子杂志而不读纸质杂志。
在数字阅读的读者中,41.8%的18-70周岁的数字阅读读者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数字阅读读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50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0年的3.45元也略有增加。而对于购买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纸质简装书,我国国民能接受的平均价格为13.43元。这样一个价格,对于愿意付费阅读的数字阅读读者而言,花购买1本纸质图书的钱,可以读到3.9本付费购买的电子书。
2011年国民年均购书2.20次,比2010年的2.63次也有所减少。此外,购书网点的分布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国民居住地距最近购书点的距离为3.27公里,其中,城镇居民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2.17公里,农村居民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4.04公里。
如果说一个人每天的阅读时长是相对固定的话,分解到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时长将形成杠杆式此消彼长的态势。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自己增加了数字阅读内容”的国民中,农村居民(占到54.7%)、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63.7%)和年龄在18-39周岁之间的青年人(占到87.8%)均各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概括而言,2011年增加了数字阅读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学历较低、年纪较轻的农村居民中。
相比较而言,认为“自己减少了纸质阅读内容”的国民57.1%集中在农村居民中,且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到70.0%,18-39周岁之间的占到66.7%。可见,“增加数字阅读内容”和“减少了纸质阅读内容”的群体,农村居民占据着绝大多数,且在低学历人群中“减少了纸质阅读”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增加了数字阅读”的比例。而我国农村居民和低学历人口的基数较大,这样一增一减的必然趋势导致人均数字阅读时长的增加和人均纸质阅读时长的减少。基于以上分析,倾向于数字阅读群体和数字阅读时长均有着比传统阅读群体更强劲的增长后劲。
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均有增长
亲子共读受家长欢迎
从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来看,2011年9-13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最高,为93.5%,比2010年的92.1%增长了1.4个百分点;14-17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为81.0%,比2010年的83.0%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0-8周岁人群的图书阅读率为75.2%,比2010年的74.3%增长了约1个百分点。
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1年我国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0.68本,比2010年的9.99本有所增加;9-13周岁未成年人,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7.24本,比2010年的6.32本增加了0.92本;0-8周岁人群的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5.40本,比2010年的4.78本有所增加。可以看到,三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均超过了18-70周岁的成年人。
在本次调查中,多数0-8周岁儿童的家长表示,孩子们在阅读时非常需要家长的陪伴。例如有30.6%的家长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读给孩子听”,有37.4%的家长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陪孩子一起读”。选择这两者的家长比例合计达68.0%。
家长对幼儿阅读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幼儿阅读初期,家长更应该注意多陪孩子阅读,同时加强对孩子的阅读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在低年龄段儿童更喜欢有家长陪同的阅读,高年龄段儿童更喜欢自己阅读或者和小伙伴一起阅读。
亲子共读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家长们的欢迎。由于幼儿的智力尚在发育初期,阅读能力不强,父母们普遍认为亲子共读对于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2011年0-8周岁的儿童家长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阅读。在家长有陪读行为的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4.15分钟陪孩子读书,这一数值比2010年的22.78分钟有所增加。更值得关注的是,有45.1%的家庭平均每天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
本年度关于家长引导孩子阅读的目的调查发现,54.3%的家长表示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培养学习能力”,60.6%的家长表示引导儿童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两者比例较去年有大幅度增加。在国外,专家认为,在幼儿阶段,阅读更应当以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的。这两者比例的上升反映了我国家长有关阅读教育的科学观念有所加强。
相应地,把“帮助认识各种事物”和“帮助识字,学数数”作为引导孩子阅读目的的家长均比去年有所下降,所占比例分别为49.9%和49.8%。这表明了家长为让孩子增加知识而进行阅读引导的功利性目的有所改善。
综合来看,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
从国民对个人纸质阅读内容和数字阅读内容的阅读量变化情况的反馈来看,有7.7%的国民表示2011年“增加了纸质内容的阅读”,但有12.2%的国民表示2011年“减少了纸质内容的阅读”;有4.4%的国民表示2011年“减少了数字阅读内容的阅读”,但有6.2%的国民表示2011年“增加了数字阅读内容的阅读”。
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21.2%的国民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20.9%的国民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另有57.9%的国民表示一般。
我国国民对当地举办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0.6%,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