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华书局“西南编辑所”的招牌挂在了川大博物馆内,这是中华书局上海总部之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而比中华书局来得更早的是商务印书馆,这家百年出版老店的分馆去年就在成都开业。
大型知名出版机构为何频频把分支机构设在四川?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去四川出版社纷纷在北京、上海设立工作室,到如今国内知名出版机构涉足四川,显示出出版资源争夺越来越激烈。
入川:挡不住的“文化诱因”
川内有众多在国内外具影响力、学术底蕴深厚的文史专家,也有大量的作家资源,这是知名出版机构把分支机构设在四川的“文化诱因”。
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表示:四川在语言学、历史和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优势明显,出版资源丰富。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资源维护、学术活动与交流还是必须面对面地进行。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副总编官宁直言:成都分馆是商务印书馆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机构,文轩整合四川出版资源、具有强大的市场销售网络,是双方合作的动因。
打捞四川人文资源也是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的重点:一本关于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最完整的“传记”今年将面世。由陈建功主编的 《中国现代文学馆里的成都作家》、《花重锦官城——成都人文系列》、《蓉城的巨人身影》等图书也将在今年陆续出版。
格局:品牌争夺或将更加激烈
国内大出版机构从“远距离抢资源”到直接在四川建成“基地”,将给四川出版格局带来什么变化?
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认为:“四川出版资源还远远没有挖掘够,再来几家出版社都做不完。”而四川巴蜀出版社副社长林建却认为:“中华书局的进入,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家门口的较量。竞争的焦点将在用心服务作者,把握读者需求上全面展开。”沈伯俊编撰的《三国演义》注释本,目前已经矫正了流行版本中的800多处错误。这样精细的编撰工作需要大量的研讨和求证,简单依靠网络的信息联系根本做不到,必须是编辑与作者保持高度的工作同步。
四川作家陈代俊今年的《发现李庄》(修订版)选择了商务成都分馆,此次修订拟定30万字中,有20万字是新写的。而此前,商务成都分馆刚刚完成了四川本土作家洁尘的两本文集,接下来还将把洁尘在四川以外出版过的30本小说、文集“全部收回出齐”。在业内看来,这就是用心体贴的品牌服务。
编后
有“进”有“出”才活跃
近年来,古籍、学术类出版的市场需求量呈现翻番势头。选题争夺更加激烈,但对每一家出版社都是机会。外来出版机构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繁荣了四川的文化。而四川的出版社在发掘本土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到北京、上海去找作者、抢选题。如此“进”“出”,将使出版业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