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17时01分,《中国新闻周刊》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用手机免费看中国新闻周刊】新鲜资讯、深入观察、精辟评论、精彩图片……多种内容即时呈现,随时随地畅游资讯海洋!”这条微博同时还附上了iPone版和安卓手机版的下载地址。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传统期刊也逐渐在纸质版之外开辟出新阵地,通过开发APP(第三方应用程序)、上线电子杂志寻求突破。甚至有人说,APP将为传统期刊带来发展的第二春天。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插上APP的翅膀,期刊到底又能飞多远?
关注:发展现状 重点:实现全方位拓展延伸
“传媒梦工场研究院在4月底抓取了苹果商城和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媒体类APP,发现在传统媒体开发上线的近200个应用中,由传统刊社开发的有70多个。目前,市场上的一线杂志除了《新周刊》独辟蹊径致力在微博上打造‘@新周刊’外,基本都有APP上线。”传媒梦工场品牌与战略发展副总裁张德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
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介绍,在中国,杂志的APP平台分为3类,第一类是杂志自己推出独立的APP,例如时尚传媒、《中国国家地理》、《第一财经周刊》等;第二类是手机杂志的综合运营平台,有点像手机上的报刊亭,传统期刊将内容提供给这些运营平台,而运营平台则来负责包装和手机发行,例如VIVA畅读、读览天下等;第三类是个性化信息筛选和聚合平台的APP,即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偏好来订阅聚合的内容,这样的平台有Flipboard、Zaker、鲜果联播等。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美国杂志的iPad应用程序数量增长超过10倍。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APP已成为消费者移动化生活的新的接触点,并开始大幅占领受众的移动时间。”肖明超说道。那么,伴随移动终端的发展而起的APP为何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深得众期刊社青睐,期刊APP带给用户的不同体验又是什么?
VIVA无限新媒体总裁韩颖告诉记者,VIVA从2008年开始做手机杂志时只有几百万用户,2009年用户达到1000多万,2010年是2000多万,但2011年用户数量一下增到4000万,真正实现了快速增长。谈及原因,韩颖分析说,2009年年底中国有了3G网络,此后苹果和安卓的手机出来了,也就是说特别适合现在这种信息服务的智能手机大量出现。此外,越来越好的WIFI网络环境、手机上网流量资费下调以及便携、发达的智能终端让APP有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对于传统期刊来说,新颖的期刊APP不仅可以弥补纸质期刊的不足,而且实现了全方位的拓展与延伸。肖明超认为,期刊APP的不同体验在于,受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方便且随时随地;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内嵌视频可以增加纸质版所没有的阅读体验,同时实现交互互动;利用期刊APP还可以监测用户的个性化兴趣偏好,并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或者内容推送和匹配,实时掌握受众的内容需求;相对于更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有助于发展“80后”、“90后”等年轻的受众群体与传统杂志的受众形成互补,而且拓展延伸了传统期刊的发行、订阅渠道。
关注:收费问题 重点:赢利模式尚且不明朗
众所周知,尽管国外杂志客户端几乎都是收费的,但在国内是收费和免费两种模式共存,且以免费为主。期刊APP究竟该采取哪条路线?说实在点,就是哪种模式能为刊社赚到钱?免费版下载量惊人的红火景象会不会只是赔本赚吆喝?对此,各家刊社都有自己的盘算。
《第一财经周刊》自2010年上线以来就一直坚持收费原则,目前可以说已经走在期刊电子版行业的前列。对于收费问题,《第一财经周刊》电子版主编刘春认为,收费是正常的逻辑,期刊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让读者受益,理所应当收费;而且,通过收费所实现的读者订阅量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作期刊的发行量,这与免费期刊有很大不同;再者,收费也是刊社平衡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关系的一个杠杆,通过收费可以使那些纸质杂志的潜在读者不至于大量流失。“我们更愿意通过收费来做一个加法。”刘春说道。
同样坚持收费策略的还有《南都周刊》iPad版,《南都周刊》新媒体部负责人杨海英表示,无论是收费还是免费,用户都是第一位的,都要给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体验。“我们会在内容出品和用户体验上下工夫,此外还将提供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精华试读版给潜在付费用户。”
“我们处于品牌积淀期,着重在做品牌传播,因此现阶段是免费的。但以后一定会逐步走向收费,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周刊》市场经理杨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目前不到3万的下载量在期刊APP中确实不算突出,但对于上线仅两个月的《中国周刊》来说已是不错的表现,而它目前所采取的免费策略或许也代表了一部分免费期刊社的想法:先做品牌,然后逐步走向收费。
《Vista看天下》新媒体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Vista看天下》的产品是免费的,APP主要赢利模式是广告,但填充率不是100%,“我们主要是不太明确未来的收益在哪方面来体现”。但财讯传媒集团新媒体运营副总监岑绮芬也提到,虽然旗下的《新旅行》和《HisLife他生活》的APP没有独立赢利,但集团的广告客户都纷纷要求将APP作为增值服务,打包到传统媒体的广告销售中去,让广告内容在APP中有所呈现。
的确,赢利模式问题已成为当前很多刊社在发展APP时的困扰。对此,肖明超以《GQ》为例说到,康泰纳仕公司旗下《GQ》杂志(美国版)仅17个月就通过iPad获得订阅收益和广告收益1500万美元。但是,很多期刊的APP并没有数量众多的订阅用户和单期用户。如果读者群不能扩大,就没有广告主会投入广告预算,进而会导致发行商无法收回高昂的应用开发成本。
这就回到了最原始的话题,正如张德君所言,目前期刊APP赚到钱的是凤毛麟角,收费会损失用户,广告影响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所提供的内容是否能支撑收费,也就是期刊对读者的黏性有多高是能否赢利的关键。“对期刊而言,不做移动互联网,未来很难拓展价值,但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这需要刊社打破原有的经营思路,并敢于将新技术与原有的内容优势进行整合,但很多刊社还缺乏这样的勇气,依赖传统模式的依然占据主流,因此目前很多赢利模式还不清晰。”肖明超说道。
关注:制约因素 重点:观念和投入是重头戏
可以看到,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大部分传统期刊都高度关注移动互联网上的APP,并积极尝试。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很多杂志只是将纸质版内容复制或者搬到APP上,而并非是借助APP实现杂志的价值延伸;有些期刊APP制作不够精细、用户体验并不好。那么,当前制约期刊APP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期刊APP又怎样才可以得到良性发展?
肖明超表示,数字化杂志比传统期刊更强调实时性、交互性、社交性、快捷性、易用性、简洁性,要把握这些要素对很多期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传统期刊的数字化理念不一定能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另外,由于采用外包式标准模版的开发,导致很多APP杂志的应用趋同,缺乏与传统杂志风格与气质一致性的特征。
“设计趋同”也是杨璇认为期刊的APP缺乏创新、相互模仿的弊病。对此,张德君表示,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尚处于初期阶段,而传统杂志的嫁接也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当然,制约APP发展的可能还不是设计本身,而是运营。新媒体在我看来除了具有传媒的属性之外,其核心推动力、运行、用户体验等方面已经远远超出媒体本身。新媒体是互联网产品,其运营理念可参照互联网产业,其投入更是让传统媒体望其项背;传统媒体投身新媒体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投入不到位,会落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下场;用户不深耕不足以利用,如何经营用户也遇到门槛。”张德君感慨道。
的确,投入多少成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词汇。就像刘春所说,期刊电子版在国内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但无论是深耕内容还是开发软件、提升硬件,都需要资金投入。能否做好,也要看各家媒体对新媒体的投入有多大。
尽管业界对此各有说法,但基本取得共识: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的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运营中的投入也是制约刊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新行业对所有人来说都处于摸索期,人员素质及资源配置等都可能成为“木桶原理”中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