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年间,在数量与速度的驱动下,网络文学“疯狂生长”: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每年诞生3万余部长篇小说,存量超过当代文学纸质作品60年的数量;靠网络创作“吃饭”的写作者达3万余人,与体制内专业、半专业作家数量旗鼓相当;受众人群广泛,10年间催生了上亿名读者,最受欢迎的网络文学网站页面日浏览量数以亿计。
10年间,庞大的创作与阅读群体使得网络文学自成“江湖”,写手、网络编辑、平台、版权经纪人、出版商、读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然而,10年高速增长的背后,对每一个环节而言都意味着高强度的支出。曾几何时,熬夜码字、疯狂更新成了网络写手创作生活的真实写照,YY(意淫,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注水、“泥沙俱下”成了网络文学作品的代名词。
10年间,网络文学从少年走向青年,疯狂甚至有些“野蛮”的成长也隐伏着一系列问题。本刊特推出网络文学生态调查,从网络文学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对网络文学生态链做一次彻底的解构,剖析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与走向。
直白、鲜活、生猛、想象,这些网络文学曾经的最可贵之处,在与数量、速度的对决中正呈现淡化的迹象。对初生的网络文学来说,前者曾是立足之本,而对于现今的网络文学来说,后者已是生存之方——网络文学想要收入,就不得不拼数量和速度。“每天更新万字以上”,“对于描写类文字几乎从来不用思考,精力和思维主要在情节架构和人物设定上”,“一个人能有多少才华储备,才经得起这样近乎透支的挥霍?”——这是网络作家“天下归元”对写手职业的困惑,也值得网络文学生态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深思。
网络文学也正成为纠结的矛盾体:它拥有最勤奋的从业者,最庞大的用户群。然而,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心存疑虑和怨言。
作者在抱怨,身为网络写手,之前被鄙视难登大雅之堂;逐渐受到认可后,又发现百万元、千万元收入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写小说的钱还不够支付电费、网费,根本是“白辛苦一场”。
读者在抱怨,网络文学作品质量越来越差,好不容易发现一篇好小说,付费阅读之后要忍受作者的大量注水,“太浪费读者感情”。
网络文学平台在抱怨,辛辛苦苦耕耘10多年终于等来了产业大繁荣,在与作者分成、支付高昂的运营费用之后一算,赚的钱远没有花出去的多。
出版商也在抱怨,从上亿本网络小说中精挑细选了一本出版,还没来得及收回成本,网上的全本盗版内容就已经满天飞,即便红得发紫也难敌猖狂盗版。
但抱怨没有阻止这些人对网络文学的痴迷:无数写手蜂拥而至,哪怕不能获得一分钱;无数读者闻风而来,一边痛骂作者注水一边定期充值消费;无数平台商先后涌入,不计投入也要往这个“人气堆”里扎一回……网络文学究竟魅力何在?
读与写,只求痛快
“读网络文学追求的就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学生时代与经典名著为伴的刘苏现在只看网络小说,她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忙碌工作的闲暇之余享受这种直白的痛快已成了她的爱好。
网络小说的阅读与写作方式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原创平台盛大文学也尝试过邀请知名的传统作家开专栏连载小说,但读者反应平平。
与传统文学讲究字词运用,注重景物及心理描写不同,网络小说的内容简单直白,少受拘束,作者可以信笔发挥,将读者带入到理想化的世界,情节曲折离奇、突破想象极限,人们所向往的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化境界都可以在网络文学中找到对应。
网络小说的流行趋势也鲜明地印证了读者对网络文学的需求。从最初流行的奇幻、魔幻、修仙,到玄幻、穿越、重生、灵异,网络小说所流行的题材正是人们在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即的;而这种渴望恰恰通过网络阅读得到了满足。于是,层出不穷的读者涌进网络小说的世界,欲罢不能。
而对于网络写手而言,网络文学为草根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任由人天马行空地想象、酣畅淋漓地创作,让人青春蓬勃、热血沸腾,写得好还可以一夜成名,坐拥粉丝爱戴、身价百万。
“网络文学通过海选的模式调动所有人参与进来,从而变成一场文化的狂欢。”华文天下总编辑杨文轩曾如是评价。
优与劣,机制成掣肘
网络文学发展成为一个“巨无霸”,产业化是重要前提。今天的读者早已对付费阅读,网络文学与出版、影视、游戏联姻见怪不怪;而10年前,如何获利却是很多网站“到死”也没想明白的问题。
直到起点中文网推出了千字两分、三分钱的收费制度,向作者付稿酬、向读者收阅读费的运营模式,才解决了诸多网站难以逾越的生计问题,网络文学具备了自己造血的能力。在内容上的细分与经营,也使得起点很快培育起一个强大的阅读市场。
网络文学的商业逻辑实际上很简单,写手想获得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码字”,得到读者认可,获得“订阅”、“打赏”,再跟网站分钱。“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的行业。”纵横中文网副主编苏小苏指出,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对任何人没有限制,只要你能写、能吸引住读者眼球就能赚到钱;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直接与金钱挂钩带来的写作功利性。
据记者调查,由于收入与字数直接相关,高强度的更新成为写手们的常态:为了提高效率、进而提高收入,写手们“组团写作”、“熬夜码字”,甚至于“累的时候闭着眼睛打字”。
“令人感到郁闷的是,平台在增多,作者在增加,但好的作品却没有因此而增长。这与网络文学的既定制度有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络写手向记者表示。网络文学作品中固然涌现了不少精品,但更多充斥在网络文学平台上的还是没营养、没滋味的快餐式作品。
“在这样高强度的更新下,有多少人能够保持不变的创作激情和新鲜思路?作者们需要补充知识,但每日用尽所有时间写作,提升自我的空间又在哪里?”“天下归元”如是感慨。
此外,网络文学写手绝大多数无法获得任何收入。据记者了解,一个作者想要获得收入,“签约是一个最大的门槛”。签约意味着作者得到网络文学平台的认可并可以从平台收入中获得分成,这些人堪称万里挑一。而且,签约仅仅是一个开始。苏小苏告诉记者,签约之后还需要被编辑推荐,形成固定读者群。如果说签约是温饱,那么要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足,每一步都布满荆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或许这个说法有些不恰当,但是,在目前的更新高压之下,大多数网络写手心理上会有一些受不了。”一位有网络文学行业多年从业经历的编辑说。
生与死,盗版致命
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网络文学更容易被盗版。这种自诞生之日起便生存在网络上的文字,几乎可以在更新的几秒钟内便迅速被他人“窃取”。原创文学网站苦心经营近10年仍徘徊于营收的生死线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盗版链接给盛大文学带来的直接损失一年超过10亿元。”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侯小强曾统计,2011年,盛大文学前十大热门作品每天被搜索量近130万次,但是搜索结果中充斥着大量的侵权盗版链接;在小说搜索结果中,正版链接的数量仅为1%。
文学网站在打击盗版的力度上不小,但收效寥寥。更令文学网站郁闷的是,盗版其作品的网站在收入上却“捡了大便宜”。侯小强前不久发布微博表示,一家盗版小说网站通过盗版盛大旗下网站的小说获取流量,进而牟利,其有效流量已经超过起点中文网。
“防盗版的成本要远高于盗版的成本。”红袖添香运营副主编范晓霞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据介绍,红袖添香一直探索如何防盗版,比如将文字版改为图片版,或是修改页面颜色,增加防盗版的字符等,但“盗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算能在网站上采取一切技术措施,那些“乐于奉献”的网民“手打”的激情也是无法防范的。
而文学网站在现有环境下打击盗版的能力也颇为有限。“有些盗版网站查IP能找到的就可以起诉,但有些查不到的就没法起诉了。而且,总的来说,网上盗版是动态的,取证很难。盗版对网络文学这个行业来说,绝对是一大毒瘤。”苏小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