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推出《中国诗歌通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由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吴思敬教授主持,国内10余位著名学者参加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经过近8年的精心结撰,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成果共计11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和少数民族卷,每卷70多万字,总字数817万。它贯通古今,包容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诗歌通史”,它的研究和完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该通史叙述的范围包括古今中国各民族所有诗歌文体,综合展现了中华民族诗歌的总体风貌,其中又有以下几点最富创新意义。

第一、该通史以汉民族诗歌为主体,兼顾历史上各少数民族诗歌,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二、该通史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包容汉语诗歌中的诗、词、曲,少数民族的史诗、抒情诗、宗教祭祀诗等各类诗体,并以其发展变化为经,全面展示了中国诗歌体式的丰富多样。第三、打通古今诗歌界限,建立古今贯通的诗歌史观。第四、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其民族文化特征。第五、在坚持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每一位撰写者的特长,在充分吸收学界最新学术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学术个性,开掘新的研究领域,在诸多诗歌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见。

在以上五点基础之上,该通史建立了一个以“通”字为标志的诗歌史观。其要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通古今之变”,第二是“观中西之别”。所谓“通古今之变”,是指打通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断限,打通汉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的界域。回顾以往的诗歌史,打通古今之作很少,将汉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放在一起的史著更少。显然,这不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不能反映中华民族数千年而不绝的文化传承。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讲,没有比认识到这两点更为重要的历史意识了。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汉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复合体。正是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了中国诗歌的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从古代走向现代,乃是一个不曾间断的历史过程,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就不知道中国现当代诗歌何以发生。同样,不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情况,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代意义。因而,多元一体,打通古今,也就是这套《中国诗歌通史》撰写的第一要义。它由此而确定了这套通史的基本格局,纵向上以史为线索,横向上兼顾各少数民族,从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包括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在内的连通古今的“诗歌通史”。

所谓“观中西之别”,是指立足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史家“通识”。绵长久远、丰富多彩的中国诗歌,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中西之别”意味着这套中国诗歌通史的写作超越了以往的诗歌史写作框架,追寻中国诗歌发生的文化形态,对中国诗歌原典进行新的解读,发现中国诗歌的民族特点。中华文明原本是独立于西方的一种文明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产生的中国诗歌,有着独特的发生之源,中国人对它也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体认。中国人认为诗起源人的心灵的“感物而动”,形成了以“言志”为核心的抒情诗传统。农业文明培养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生活态度,将诗歌作为直面现实,抒写人生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中国人在诗歌中寄托了生活的理想,自古就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探求着“诗意的栖居”的生存方式。中国人将诗视为心灵的表达,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诗歌因此而成为人生修养的重要部分,闪耀着人性理想的光辉。中国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字一音的汉语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感物而动”的创作模式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诗歌富有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造就了中国诗歌内容的博大兼容与体式的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国诗歌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地创新……这一切,正是中国诗歌的民族特点,它彰显了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学风范,是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杰出贡献,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当代世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新一代的中国文学史家,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中国诗歌。它所确立的诗歌史叙述模式,将为今后的文学史撰写提供新的理论范式。

该成果原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04AZW001)。它的撰写,集中了我国当下在中国诗歌史各时代研究中一批优秀的学者或突出代表,他们是:项目总负责人赵敏俐、吴思敬,先秦卷作者李炳海,两汉卷作者赵敏俐,魏晋南北朝卷作者钱志熙,唐五卷作者吴相洲,宋代卷主编韩经太,辽金元卷主编张晶,明代卷主编左东岭,清代卷作者王小舒,现代卷主编王光明,当代卷主编吴思敬,少数民族卷作者梁庭望。正是这支阵容强大的作者队伍,为该成果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自2004年立项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即将主要的精力用于该成果的研究与写作。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先后召开了9次编写会,其中在2006年4月22日召开的第四次编写会,特别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家学者,就《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给予指导。每次讨论会上,课题组成员都畅所欲言,就诗歌通史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讨,这为《中国诗歌通史》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质量上的保证。2011年4月29日,该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鉴定,评定等级为优秀。2012年1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甘露无声润学林——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综述》,将《中国诗歌通史》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结项的代表性成果予以介绍,认为它“折射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亮丽风景”。

项目完成交稿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向国家出版基金申请了出版资助,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基金的支持。出版社随后组织了专门力量,历时一年多,经过认真审校,并与作者反复沟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书的出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文学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张炯先生认为:“由赵敏俐、吴思敬教授主编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11卷、共817万字的出版,是我国诗歌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像赵敏俐、吴思敬新编的从先秦到当代,还外加民族卷这样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中国诗歌通史》,在我国学术界还是第一部。”“《中国诗歌通史》是一部多方面超越前人同类著作的好书。全书引证丰富,资料翔实,对提出的论断和论点都有相当充分的论证,体现了学术的规范。不但装帧精美,编校质量也很高。可以说是学术界和出版界联手的精品之作。”

要而言之,该成果立意高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锐意创新。它的完成,填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学术空白,它将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贯通古今、涵盖各少数民族、兼及港澳台诗歌的多卷本中国诗歌通史。它的完成,将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各国介绍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