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观察:软实力

11日,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整整一个月后,来自国内外的记者在十八大新闻中心关注中国的“文化”议题。

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题,台下的记者们更加关注的,是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文化“软实力”。

一位丹麦记者在几次举手后终于得到了提问机会。“对于世界其他各国的人民来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像国内那么大。”他说,“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扩大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此之前,来自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4位十八大代表,分别介绍了中国文化改革、文化发展的成就。十八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说,过去10年,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组公开的数据是,2011年,中国图书出版37万种,年产电视剧1.5万集,年产电影558部、票房131亿元。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电视剧产量更是居世界首位。而在一个月前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曾经掀起过一股“莫言热”,这位“新科诺奖得主”的所有展台,“都被记者和观众挤得满满的”。

但不可否认,想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尚需更多更大的努力。

面对丹麦记者的提问,十八大代表、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详细介绍了中国与149个国家签订的文化协定,以及文化年、文化节、艺术家交流、专题文化展示等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当然,整个交流过程当中我们还有‘文化逆差’,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来扩大我们交流的渠道、规模、形式、内容,真正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五千年积淀非常深的优秀文化。”赵少华说。

事实上,就在这场记者招待会举行当天,十八大新闻中心还专门组织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记者,参观了位于北京老城区的五道营胡同——公开的资料显示,那里正在建设一条传统的“民俗文化街”。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文化领域“软实力”的发展,也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7年,“软实力”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而在今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参会代表们在不同场合谈及文化话题。十八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在自己的代表手记中写道:“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只能让文化生态屡遭风霜……文化建设需要责任情怀、需要精神定力。”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代表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应当向世界“平心静气地呈现中国文化”。

“……在比较中呈现差异,在语言的载体中呈现价值观,在生活方式的传递上去耳濡目染,这对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应该是有所帮助的。”于丹说。

一个月前,当莫言获诺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将其视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某种标志。印尼《星洲日报》发表评论称,莫言获奖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象征;新加坡《联合早报》则称,莫言能够给中国的文化发展带来借鉴,“莫言的得奖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鼓舞,更是其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参照”。

11日的记者招待会当天,莫言为领奖特意订做燕尾服、学跳舞的新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而在十八大新闻中心的会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成了热门话题。十八大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十八大后要“增强电影的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电影生产力”;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代表也表示,“要大力繁荣新闻出版产品的创作生产”。

当赵少华回答完丹麦记者的提问后,坐在她旁边的孙志军接过话头说,自己想“再补充几点”。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说是希望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进而使中国共同参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他在随后的回答中说,“我们希望让世界各国能够了解一个真实的、积极发展的、倡导世界和平的中国。”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