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人文社加大资源重组力度旧作换新颜

【2013中国书业内容创新报告--资源聚合创新分报告】作为出版商,内容资源聚合创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为此,我们特别遴选了近年在内容创新,尤其是资源整合和选题策划创新方面的代表案例。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导的盘活了数字多媒体资源的资源总库的运作,这无疑是教育出版的大趋势。古籍数字化的运作同样是内容资源整合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如果操作得当,足以扭转古籍出版机构普遍生存不佳的状况,但这也需要相关立法和版权保护能跟上其发展步伐。对于文学资源来说,经典作品已然成为“过去”某个时代的烙印,如何让当下的消费主体——更多的“80后”、“90后”能够重新领略经典的魅力,这就需要出版机构重新审视和盘活有效资源,而不是白白将这些经典埋没于故纸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年的表现堪称其中的表率。都说专业的人做专业事,但近年各类出版机构,纷纷向大众图书市场进军,却逐渐遗忘了自己的专业本源。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部分出版机构却能牢牢抓住自己的强项,走专业化路线,在重大专业项目的资源整合上做得风生水起。

选题策划的创新几乎浸润于出版机构每天的工作中,每本书都要找到与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高明之处——无论是在内容和还是装帧设计上,这样才能成就一个细分板块的成熟与丰富。但如何能够在类型出版中拔得头筹,则关乎出版机构高层的决策能力。近年,在此间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出版机构有凭借“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引领童书创作新风尚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食谱行业的老大——青岛出版社主动寻求市场转型,与关联企业共同挖掘食谱书新商机;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别出心裁开发现场论坛实录书,创下专业书畅销新纪录;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能够保持一个品牌书系旺盛生命力的与时俱进;有接力出版社基于读者,包括板块拓展、内容创意设计、书装体验升级等全面创新。

事实上,资源整合内容创新归根结底是出版人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在眼下,渠道资源日趋紧张,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味追求品种规模的增量势必会拖垮整个企业,而投入精力切实提高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内容创新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内容资源集聚创新

人文社加大资源重组力度旧作换新颜

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加大资源重组力度,加大产品线纵向开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年的工作重点之一。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改版,并组织了一系列市场推广工作。该社还借电影《白鹿原》上映之际,推出了《白鹿原》出版20周年纪念版和《白鹿原》手稿版,并成功组织了“《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庆典暨名家学术研讨会”,新版《白鹿原》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销售近20万册,手稿限量版销售势头不错,充分证明了人文社资源重组的成功。同时,该社还推出了《白鹿原》原版复刻版,目前也销售良好。加上原来的“茅奖”版本,《白鹿原》的四个版本在市场上齐头并进,充分发挥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在得到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之前,人文社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加印了三个版本的《红高粱家族》,确保了图书的及时铺货上市,迄今已销售十多万册。青年读物编辑室还适时推出莫言短篇小说集《蓝色城堡》,效果也不错。同时,人文社还对拥有专有版权的《围城》进行新开发,推出了精装版,与平装本在市场上同样受到欢迎,2012年四个版本共销售55万册。此外,对既有资源多层次开发,还包括“金版蓝星诗库”、《洗澡》精装版、“老舍作品名家插图系列”等。值得一提的是,该社还推出了“朝内166人文文库·外国文学”部分,市场表现不错,“朝内166人文文库·当代文学”部分也已陆续上市。2013年,该社又推出了阿来《尘埃落定》十五周年纪念版,还将陆续开展王蒙等名家的旧作换“新颜”工作。(节选)

责任编辑:ZhuJi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