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下午,东方出版中心召开了“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二卷本)》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城市规划》杂志执行主编石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等作为嘉宾参加。东方出版中心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出席。《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二卷本)》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成果,日前已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这是由“都市文脉的守护者”阮仪三先生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历经10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踏勘后的调研成果。《遗珠拾粹》(二卷本)的出版首次全面呈现了中国100个古城(镇、村)的历史概况、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和保护建议,出版后能够在地区间交流保护方法与经验,因地制宜地为各地方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措施,并促使有关部门长期关注这些古城古镇古村的发展和建设,防止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不经意间被损毁。
书中所涉及到的调研队伍是地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调研成果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保护的教科书。1000张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村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特别是“四川广元昭化古城灾后考察”的描述是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传统木构架的房屋能抵抗地震灾害”在昭化古城的生动验证。这些木构建筑不仅有优美的造型,而且千百年来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这对认识如何抵御地震灾害和灾后历史建筑与环境的修复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尤值一提的是《遗珠拾粹》中所提及的四川地震源附近的古城古镇古村,如雅安上里古镇、雅安望鱼古镇和雅安宝兴硗碛藏族古村,其建筑影像和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会上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遗珠拾粹》(二卷本)的出版价值并围绕“文化保护和文化自觉”的议题就“中国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现状”和“如何保护”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古城古镇古村是个综合体,其地域精神、建筑艺术、人文传统与乡土情感占重大成份。比如大运河沿线的许多被人们遗忘的小城镇,它们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址,特别是那些运河工程设施,凝结着古代科学的精华;再如那些拥有特别精彩的历史遗存或是有完整历史建筑群体的古镇,像福建省的培田古镇、浙江的前童古镇;还有一些具有特殊职能的古镇,如陕西铜川的陈炉古镇是中国古代名窑——耀川窑一脉单传的创造基地。江西的瑶里古镇是古代生产瓷器的中心,被认为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这些城、镇、村是一个个历史的缩影。在广袤的土地上,在鲜为人知的集镇和村落里,完好地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专家们一致的观点是:只有了解,才能热爱。认识到古城古镇古村的价值,认识到古建筑的价值,自然会对其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无论是出版人、文化人,都应有责任和担当,也应积极呼唤文化自觉。对于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不仅是专家的事,更是要促进全民参与保护。借助图书这一精神产品的推广和传播,希望加强政府决策层和民众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的自觉保护意识,让这些遗落在神州大地上的珍珠,持久地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