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国家会讲故事么?

“会不会讲故事”往往是衡量幼儿园小朋友、小说家、新闻记者、编剧的重要标准。然而时至今日,社会节奏很快,大家看资讯先看图,所谓“读图时代”;听消息先听故事,没故事谁跟你瞎掰扯,都忙,有这时间不如去刷个微信。讲故事,这可是连国家都要具备的高端技能。你不会讲故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地球上混。

美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故事大王”。承载其价值观的除了飞机导弹,还有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创作。国家机器像校园广播一样向整个地球发射电波,使世界人民痛哭流涕心向往之。比如说,大片,美剧,迪斯尼,变形金刚,超人,米帅——不光让抠脚大汉温柔如水,也能让文艺萝莉铁胆雄心。在这些作品里,你可以看到美国的科技的冠绝全球,美国的价值体系能解决从地球到银河系的所有危机,美国无数次将地球从外星坏蛋手中解救出来,我们从小就是看着这样的动画片和影视剧长大的。在长辈面前,在学校操场,在公司老板的训话现场,我们是中国人;在卧室里独处时,在派对现场,在麦当劳和肯德基,也许我们又是美国人。这是很高明的策略——铁骑和枪炮没办到的事儿,几张光碟,一大堆bt种子就解决问题了。

对美国人来说,同样终身从故事里了解这个国家。比如911事件之后,媒体报道了很多平民英雄事迹,有消防员,有空姐,有警察,还有无数在危难来临之际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比如93号航班,其目标可能是白宫或国会山,但因为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的英勇搏斗,导致飞机提前坠毁。美国总统小布什把这次搏斗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勇敢的壮举之一”。其后,美国影视界生产的超级英雄作品明显增多,在面对国民普遍恐慌时起到了“维稳”的作用。

当然,也有荒诞的例子,比如很多媒体报称,伊拉克战争时期的美国女兵林奇,在所部遭遇伏击后顽强抵抗,直到打光子弹,遭遇枪伤和刀伤,才成为伊军俘虏。此后美军特种部队从伊拉克医院里救出林奇的抢险场面,绝对堪比大片。后来一份被披露的调查表明,其实她并未发射一枪一弹,受伤原因是车祸,正是伊拉克医院的及时抢救才使她活了下来。

下面让我们再看两个咱们自己的例子:

1,2011年1月,纽约时代广场上滚动播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其中有一个人物篇,选取的人物是李嘉诚、王建宙、李彦宏、丁磊、郎平、邓亚萍、姚明、刘翔、丁俊晖、陈鲁豫、林浩和马艳丽。这些人涉及企业界、体育界、新闻界和文艺界。他们正襟危坐,盛装丽容,以最端庄的态度面对熙攘人群。以我们的理解,这些人是中国各行业的顶尖精英,他们足以代表最出色的“中国人”,然而片子却遭到了一些诟病,很多人认为其并不真实。作为“成功者”,他们和华尔街和好莱坞的同行相差不大——当然啦,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成功者”都是这样自信满满。然而,他们是否能代表所有中国人?能让外国人真正感受到中国人在飞速发展而又危机重重的当下,那种热切、奋进、却又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迷惘?我们从这个片子里看不到中国儿童的眼神,看不到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我宁愿看到一位律师、一位教师、一位卡车司机、一位城管和一位小贩的剪影。如果故事明显讲得不够真实,只能说明讲故事的方式不对。

2,雷锋的故事。雷锋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人物之一,不亚于黑猫警长,葫芦娃和赖宁。随着年纪的增长,雷锋身上的光环在不断褪去,有人考证说他只是个爱自拍的少年;有人说他不缺钱,生活比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好;还有人说他的事迹是彻头彻尾的炒作包装——这些说法恐怕都不甚靠谱,雷锋的助人为乐是无法抹杀的,并且是所有时代都应提倡的。问题在于,讲故事的方式是否恰当?我国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容易走向高大全,先完人,再圣人,最后封神,比如关羽。这在农业社会行得通,在当代却不一定有效。雷锋爱自拍,爱穿新衣服,实际上丰富了他的血肉,符合“微瑕的平民英雄”这一定位,这反而是符合当代语境的。正因为宣传机器过多强调了其完美的一面,才引发了受众的逆反心理,并促使他们竭力去挖掘英雄人物的哪怕丁点儿阴暗面。至于有人说的“包装”一说,基本难以成立——每个国家在塑造英雄人物时都有包装,哪怕如公知所挚爱的美利坚,也在林奇事件上采用了好莱坞式的包装方式,并深陷作伪疑云。

上述材料并非只为表明老美有多牛,我们有多不堪,而是让我们汲取两点宝贵经验:1,故事主角最好是普通人,褒扬优点,不回避缺点,这样才能引发大众共鸣。2,选取普通人作为故事主角,正反映了国家机器对公民和个体的尊重。有人说中国没有成型的国家宣传战略,这点不恰当。战略应该是有的,但战术方面却值得商榷。中国正在脱离血缘宗法社会,民众不再需要完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而是靠制度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中国的主流,也是世界的主流。中国的故事将由无数普通人去续写,他们永远都是故事的主角。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