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海上谈东瀛

两岸三地学者对话《纸上声》

《纸上声》;李长声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出版

2012年8月18日,商务印书馆新书《纸上声》主题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参加主题论坛的嘉宾为台湾著名出版人傅月庵、上海著名学者陈子善与著名作家毛尖以及《纸上声》一书作者著名旅日作家李长声。来自两岸三地的四位嘉宾对日本文学与文化的热门话题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讨论。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

《纸上声》一书作者著名旅日作家李长声

《纸上声》一书是李长声的最新随笔集,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收入其近年来关于文学、出版与中日文化观察等方面的随笔四十篇。作者考证严谨,信息量丰富,笔锋举重若轻,下笔处似不动声色却生趣盎然。对日本文学名家夏目漱石、太宰治、松本清张、池波正太郎的书写都勾勒出文学作品以外的作家风貌,其他文章如介绍日本的美术馆、图书馆、武士道精神等文章,亦从不同的切点进入,巧妙勾连出整个日本文学及历史文化生态的各种特质。

村上春树尝言,“地理层面上的国界有时会引发政治问题,但文化国界只要有心就很容易被跨越”。《纸上声》正是这样一本“有心”之书。

台湾著名出版人傅月庵

知日之书,不撒“国难”香料

李长声是国内资深且公认的“知日派”作家。谓其“知日”正在其文字信息量丰富详实,却无过多情绪渲染。冲淡平和之语气,举重若轻之谐趣,使读者自有会心,既不特以“哈日”或“仇日”之情绪做惊人之语,也不以特定标签简化异国特质。村上春树尝言,“地理层面上的国界有时会引发政治问题,但文化国界只要有心就很容易被跨越”。《纸上声》正是这样一本“有心”之书。

本书结集正在去岁秋季中日两国纷争摩擦之际,国人由来已久的对日本的复杂情绪再被点燃。而此书却仍从具体的文化景观与文学家谈起,既不趋附时政热点,也不回避两国文化其差异特质。作者自序即指出,中日两国的互相了解过程中都有正解误解,未必如惯常所言“日本了解中国胜于中国了解日本”;相反,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与解读,也常常存在时间差的问题——日本了解中国常追寻古代中国,实质在于演绎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国人因为近百多年来对日的民族情绪浓烈复杂,导致对日本之了解也常失去周作人当日所言的“平心静气之观察”的可能。其结果是我们今日林林总总的日本研究与观察,也许很多也流于“想当然耳”的贴标签,其深度与准确度都未必超过黄宗羲、周作人。作者在自序里引用周作人“在今日而谈日本的生活,不撒有‘国难’的香料,不知有何人要看否”之语,也点出自己知日之态度,正在于尽力以冷静之眼,衡平之心去观察日本,解读日本,有态度而无偏见,有机锋而无妄言。

上海著名学者陈子善

著名作家毛尖

论坛嘉宾的奇妙组合

本次论坛四位嘉宾,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台湾。除作者李长声之外,另三位作者都与本书的作者及话题有着奇妙的交集。其中,来自台湾的傅月庵是著名出版人,上海著名学者陈子善则在文学及文化研究,著名青年学者、新锐作家毛尖女士文学创作之外亦工翻译,而出版、文学与翻译,正是李长声所最专注之领域。四位嘉宾之关注方向各有侧重,但更多的则是关于文学与文化的交集。因此四位之对话,正是切中与“书”相关的各个环节——写书、译书、编书,同时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形成观察对象与视角的对照。这样的观察、思考与碰撞,使得论坛的对话妙语连珠、极富张力与深度。而观众们在这种对谈中,正可对中日两国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整体生态生发新的思考。

其中嘉宾们尤其谈到《纸上声》中收录的一些文章,如《莫须有的日本论》《日本犹须中国化》等文字里探讨的中日对彼此的了解与误读;从《编辑与作家》《作家与图书馆》等文章谈到中日两国出版现状之比较,以及电子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从《恩仇何曾一笑泯》《踏绘与火眼金睛》《日本人与英语》等文章提到日本文化里一些特质与流变;《重读松本清张》《漱石那只猫》《芥川不语似无愁》等文章谈到一些日本作家在中日两国影响力及文学地位的差异等。这些对话正映衬了上海书展这一盛大文化活动,对出版、阅读与文化传播等主题的关注,观众与媒体的热情关注,也使得“纸上之声”真正获得了不绝的回响。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